6月29日,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含盐量5‰的盐碱地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经“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实收测产,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Z”,每亩产量达.47公斤,创造了马铃薯在中度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纪录,填补了在大田里进行耐盐碱马铃薯的品种选育和应用空白。
傲人成绩的背后,是乐陵希森马铃薯育种团队扑在盐碱地里的坚持。9月22日,“奋力走在前争当排头兵——奔跑乐陵·精彩故事”第七届全国主流媒体乐陵行采访团走进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研发中心和梁锥希森新村,共同见证那片“不毛之地”上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走进组培室,大家被一系列“硬核科技”深深吸引:一排排脱毒马铃薯种苗生长旺盛、精密仪器整齐排列,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这里是马铃薯的“温床”,占地1.6万平方米,年累计扩繁脱毒薯苗万株,可满足万亩种植需求。
“马铃薯的产量、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由于病毒的不断侵染和积累,会导致植株病毒病逐年加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降低。”希森集团解说员说,“我们做的事,就是采用现代科技将种薯内的病毒去掉,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防止马铃薯退化。”
一粒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到底有多难?希森集团解说员表示,从时间上看,10年时间培育一个新品种并不算是最长;从数量上看,10万粒杂交种才可能出现一个品种。
完善的种薯研发、生产、检测、认证体系,让马铃薯生命的“第一步”完美开场。以当下风头正劲的耐盐碱马铃薯为例,在全国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上,马铃薯因其喜酸厌碱的特性,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没有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的马铃薯品种。
年,希森集团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为确保耐盐碱育种的顺利推进,他们到国内甚至国外的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去“化缘”,最终从20多个企业和单位征集到材料余份,再次加大投资,投入到育种试验中。
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科研团队在盐碱地上对个杂交组合的个单株、份资源/品系和个品种进行筛选,选育了耐盐碱材料35份,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耐盐碱材料8个,这相当于平均份材料中只有2份是最优的。其中,在轻度盐碱地上“希森6号”表现出色,年经测产,平均亩产达公斤,亩收入元以上,填补了国内耐盐碱马铃薯的空白。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个马铃薯新品种具有耐盐高产特性,建议在环渤海盐碱地加大示范面积和加速审定推广。
在采访中,记者们还得知,目前,希森已建立了耐盐碱马铃薯资源库和耐盐碱评价体系及标准,创立了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体系,并育成6个耐轻度盐碱的马铃薯品种。
当下,除水稻、小麦、玉米之外,马铃薯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粮。为积极推广马铃薯主粮化,希森还在丰富马铃薯产品上下功夫,在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台上,摆放着十多种马铃薯主食产品。希森集团解说员信心满满地介绍,目前,集团正在积极开发传统主食、薯麦混合粉、休闲食品等诸多系列马铃薯主食产品。
下一步,希森将组建专业团队,加快马铃薯蛋白质、纤维、变性淀粉及功能性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方向的研发。逐步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原料产品向系列制成品、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的转变,推动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规模产值突破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