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课堂团队出征
品思教学生命乐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重要生命历程,是师生个体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研究课堂,是“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通道。教师深度参与课堂研修,构建新型教师研修团队。我校以“研究课堂、聚焦生命”为主题,以“合作”为基调,以“互助”为常态,以“分享”为目标,开展了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磨课活动,在“备—观—议—思—品”的过程中,让“课堂”烙上“团队制造”的印迹,让团队成为教师发展的最大“靠山”。
4月27日,我校集体磨课活动继续进行,本次是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展示。
授课教师:何慧琴
学习内容:《分数与除法》
说
课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体现这一理念:我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他人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4人小组进行探究,通过分、说、看、摆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直观感知,完整的思考,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准确的表达分数商的含义。
展
课
议
课
观课堂
张琼老师:知识体系及重难点突破
精彩源于三思而后教!整堂课重点把握准确,教学线索清晰,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慧琴老师在教学时,重视了对学生说的训练和感官体验,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数由分率转化成数量的认识过程,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以学生为本,抓住重难点,要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突破重难点。
郭仕英老师:课堂结构
慧琴老师以猜谜语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地呈现了巧分蛋糕题,由浅入深的把整数除法引到了分数除法,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寻求不同的分法。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得出了结论,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接着趁热打铁,举一反三,巩固了新知识,巧妙地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经过几磨几变,终于破茧成蝶笑依然。
何秀珍老师:数学思想及能力培养
“平均分”是建立分数与除法的纽带,用分数的意义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是类比思想的体现。在折、剪、分、粘等活动中,把抽象的关系通过图形的演绎,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3个单位“1”的1/4就是1个单位“1”的3/4,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对几组除法与分数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渗透了归纳思想。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观教师
陈海燕老师:教态风貌
教态是伴随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对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慧琴老师着装得体、庄重、知性、自然。学生操作时她会轻声慢步走到学生身边进行观察、指导,始终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们。她的眼神亲切,不会给孩子们造成压力,给课堂营造了非常轻松的氛围。
何春瑜老师:课堂语言艺术
慧琴老师在课堂上启发语言准确、指向明确;过渡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追问语言紧扣学生思维、层层推进;赏识语言精准到点,直抵学生情感点;语速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较好的营造了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她传神的眼神、微表情及肢体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又使整节课思维暗流涌动。
敬柏林老师:课件及板书
慧琴老师的板书流畅,重点突出,结构明确、紧凑,出现的时机与讲述内容配合适时;课件主题明确,制作完善、合理,使用频率恰当,充分发挥了课件的辅助功能。
观学生
袁会老师:学习状态
课前猜谜激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认知冲突;小组活动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每个孩子都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汇报时充满自信,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会倾听,会做笔记,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谢红英老师:语言表达
同桌交流时很活跃,一边说方法一边折、剪、拼;汇报展示时,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有序。慧琴老师引导学生准确运用“相当于”一词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40余次,多次有效交流、汇报,让孩子们大胆展示探究成果,孩子们的想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蒲春玉老师:学习收获
慧琴老师借助“分数的意义”这根纽带,使学生建立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次改变开课方式、修改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小组合作,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展现,掌握并拓展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内涵。学生能用语言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小结
活动结束,五年级数学组组长何春瑜老师作了小结: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五年级十位数学老师的“十花绽放”、“十舸争流”,在这次观磨课活动中,磨出了风格、特色,磨出了合作、分享,磨出了蜕变、成长。我们将以课堂为主阵地,继续思考,砥砺前行!
刘校长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肯定:
言之有人,观课议课中有学生、有教师,把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分层、分块呈现出来了。
言之有课,观课议课中有课堂结构、有课堂细节,把课堂各环节变化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言之有理,观课议课中有设计理念、教学理念,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具体到课的设计上。
◆聚焦课堂——学校教育的“根之所在”;
◆形成团队——学校教育的“动力所在”;
◆提升质量——学校教育的“目标所在”。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本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而应该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结
语
课虽止,思不停!
END
文字:陈婷、孙梓绮
图片:李虹霖
编辑:李虹霖
审核:张春梅
/源于的教育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