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的疆域主要在以都城邺和霸府晋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与苏皖北部等大片平原地区,亦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广义上的中原地区。
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即便西晋末年经济重心已逐渐开始南移,东魏北齐政权仍然是当时对峙的三国之中最为富庶的一方,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为东魏北齐的文化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东魏北齐政权的成立
东魏北齐政权有着相对强大的国家实力,号称“王四渎之三,统九州之五”,在册户籍数三百万,人口两千万,占据着当时最为富裕的产粮地区,加上自春秋齐国时期就极为发达的官营盐铁业与制瓷业,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国家实力一直让与之对峙的西魏北周与南朝深为忧惧。东魏北齐在初期的对外战争中也大多占据着主动,但最终为北周所灭,这与当时复杂的对峙环境与东魏北齐国内政治演变密不可分。
东魏北齐政权严格意义上的初创者是高欢。高欢,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为自矜出身门阀士族,冒渤海高氏之名,自称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其实是鲜卑族人,出生于六镇兵户之家,其祖父因犯法被发配到六镇,早年生活惨苦。后因娶鲜卑富户娄氏为妻,得马一匹,镇将才提拔他做“队主”,改任“函使”,高欢自此方逐渐发迹。
六镇起义后,高欢曾追随葛荣等起义军,后背叛葛荣,投奔镇压起义军的尔朱荣,因功累迀至第三镇民酋长(鲜卑人方授此职务)、晋州刺史,深受尔朱氏信任。后尔朱兆命令高欢去统领河北起义失败后三州六镇流亡到并州一带的一二十万兵民,当时并州蝗灾频发,粮食短缺,高欢便带领这些兵民前往山东,之后这些兵民都成为了高欢反对尔朱氏的主要武装力量。
公元年四月,高欢率军进入洛阳,废杀尔朱氏所拥立的魏帝元恭及高欢所拥立的元朗,重立平阳王元修(即北魏孝武帝)为帝,高欢自任大丞相,自此北魏政权的最高权力便掌握在了高欢手里。是年七月,高欢发兵攻取晋阳,尔朱兆出逃,于公元年正月兵败自杀,尔朱氏势力自此遂彻底垮台。
此后高欢开始用心经营晋阳,他把他的根基势力三州六镇鲜卑兵民从河北迁回安置在晋阳周围,并在晋阳修建大丞相府以及晋阳宫,把晋阳建设成了成就自己霸业的根据地,此后整个东魏北齐存续期间,晋阳作为霸府,都一直是与都城邺城双峰并峙的政治及军事中心。
二、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长期对峙的局面形成
高欢通过身居霸府晋阳遥控洛阳政权的形式牢牢掌控着北魏的实际最高权力,但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居于人下只作傀儡天子,他与高欢的矛盾冲突逐渐愈发尖锐。公元年七月,北魏孝武帝自洛阳出逃,前往关中投奔后来西魏北周政权的实际掌权者与奠基者宇文泰。高欢遂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东魏孝静帝)为帝并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北魏遂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北齐政权与西魏北周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开始形成。
一直到公元年十月,高欢最后一次率军十万,发兵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遭到了西魏士卒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东魏军损伤大半,高欢也在期间病倒,只好撤军而归。
返回晋阳后,高欢不久即病重薨逝,其长子高澄继承了他掌控的东魏最高实际权力。后来高澄在邺城遇刺身亡,其弟高洋掌握了东魏大权。公元年五月,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是为北齐文宣帝,自此,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再次完成了自曹魏以来多次重复的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晋爵称王、废帝自立的政治进程。
高洋在位期间,是东魏北齐政权国家实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对西魏北周的战争中继续保持着绝对的战略主动,北齐多次通过战争的形式虏获西魏北周政权的大量人口及牲畜,以弱敌实己。
在宇文泰病死后,其子宇文觉代西魏恭帝建立的北周政权,“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处于守势。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北齐武成帝高湛继位,从高洋在位后期逐渐走向“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开始,随着北齐政权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与帝位的频繁更迭以及政治的腐败,再加上北周政权的尚能图治,双方的实力对比才逐渐发生变化,北齐最终被北周超越。
高洋于天保元年即公元年立长子髙殷为皇太子,髙殷年幼,母亲李皇后为汉人,加上长期受汉族文官教育,其行事作风颇为文弱,高洋对太子髙殷的性格并不满意,“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立太原王”,认为髙殷没有像自己那样身为鲜卑人领军亲征的勇武气魄,担忧他不能驾驭群臣。
高洋在大统继承的问题上甚有远见,在天保十年即公元年即将命终时,“以常山、长广二王位地亲逼,深以后事为念”,预感到自己身死后高演、高湛二人将篡夺帝位,甚至明确告诉高演:“夺但夺,慎勿杀(太子髙殷)也”,为了确保帝位的稳固继承,高洋在后期曾大肆诛戮勋贵及诸元,重用汉臣,扫除太子继位掌权的阻碍,但高演在于晋阳军中甚有影响的娄太后的保护之下,并没有受到影响。
天保十年即公元年,高洋崩逝,“暴崩于晋阳宫德阳堂”,临终之前,他诏命太子嗣位,汉人士族尚书令杨愔等人辅政,但北齐的军权却并不掌握在皇帝及辅政的杨愔等文官手中,皇帝所掌握的军事力量,仅有宫廷侍卫军两千余人。
乾明元年即公元年,二月,常山王高演除录尚书事,在尚书省宴请百官,邀请杨愔等人赴会,在宴会上高演、高湛等人当场击伤控制住杨愔等人,然后押解杨愔等人自云龙门进宫,矫诏诛杀杨愔等人,随后进入昭阳殿,废帝髙殷、太皇太后娄氏与髙殷母李太后并临御座,太皇太后娄氏与高演母子二人向李太后与髙殷母子解释,高演并无异志,只是为杨愔等人所逼迫不得己而为之。
髙殷年幼,仓促间不知如何应对,高演同谋高归彦命令宫廷侍卫解散,以高湛所掌控的京畿军入守禁宫,废帝髙殷至此遂完全失去依仗。整个事件史称“乾明政变”,政变之后,高演全面掌控了军政大权,“军国大政咸咨决焉”。
乾明元年即公元年,八月,高演即皇帝位,史称北齐孝昭帝,改元皇建元年,以废帝髙殷为济南王,皇建二年即公元年,高演诛髙殷。高演即位后,采取多种手段来限制高湛的权力,不久高演就因伤重不治而崩亡,在位仅一年多,年仅二十七岁。
由于事出突然,高演又因诛杀废帝髙殷失去了对晋阳军方影响甚深的娄太后的支持,高湛仍在邺城掌握权力,再加上太子高百年,年纪尚幼,根本没有条件顺利继位,于是高演“遣使诏追长广王入纂大统,手书云:‘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遗命长广王高湛继皇帝位,嘱咐他善待自己的妻儿,不要学自己像诛杀废帝髙殷那样诛杀高百年。
皇建二年即公元年,高湛自邺城入晋阳即皇帝位,改元大宁元年,史称北齐武成帝,以太子高百年为乐陵王,河清三年即公元年,高湛于玄都苑凉风堂诛杀高百年。导致北齐后期吏治腐败、国力渐衰的恩悻政治,自高湛开始。
高湛吸取之前晋阳军方、宗室勋贵执掌大权、干预废立的教训,采取多种手段对他们进行打击、分权,任用了一些如祖埏、和士开、高元海等史书称为恩悻的人物,加强了皇权。
但长年的内部政治斗争与吏治的腐败,削弱了北齐政权的国力,河清二年到河清三年初的晋阳之战,显示出东魏北齐政权相对于西魏北周政权长期保持的战略主动权不复存在,国力逐渐被北周超越,这是东魏北齐政权由盛转衰的标志。
河清四年即公元年,时年二十九岁的高湛传位于年仅十岁的太子高讳,是为北齐后主,改元天统元年,高湛称太上皇帝,仍然亲自执掌军政大权。
高湛此举也是吸取了高洋子髙殷、高演子高百年不能顺利继承大统的教训,以期在自己生前就确保君位顺利传承。天统四年即公元年,十二月,太上皇帝高湛崩逝,嘱托宠臣和士开辅政,年幼的北齐后主高纬亲政后,北齐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化白热化。
北齐政权由此走向末路,先是武平四年即公元年,南朝陈宣帝北伐,北齐惨败,淮南二十七州之地尽归于南朝之手。随后在公元年,北周武帝复攻北齐,攻下邺城,高纬仓皇出逃,后终被北周军俘获,各地陆续被平定,北齐灭亡。
总结
以不满北魏汉化政策而起义的六镇鲜卑士卒为基础立国的东魏北齐政权,激烈的胡汉冲突是贯穿始终的矛盾,再加上君位的频繁更迭以及不正常传承,使得“南北朝晚期制度最完整、文化力和经济力最丰厚的齐帝国,最终亡于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之手”。东魏北齐政权自高欢于公元年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始,到公元年北周武帝攻齐君俘国灭,仅立国四十余年,是两个非常短命的割据王朝。
但历时虽短,却占据着当时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加上北齐文宣帝高洋执政前期的励精图治,国力长期都是当时对峙的三个政权中最为强盛的一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于此,北方世族文士荟萃于此,经历侯景之乱的南朝文人亦逃居于此,共同促进了北齐文学的相对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