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乐陵市朱集镇作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围绕传统农业、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风文明、人才队伍、作风建设六个方面,不断点燃“创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围绕传统农业,抓促一产经营市场化
朱集镇作为一个农业乡镇,无论是红枣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经营,与其他兄弟乡镇一样,遇到了“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品质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瓶颈,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
为此,我们按照“土地经营集约化、一产经营市场化”的思路,在改变生产关系上做文章,通过成立合作(联)社完成土地整建制流转,引入国企参与管理经营,实现“一家一户经营—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经营—公司化市场经营”转变的“三级跳”。
例如,在红枣种植核心区,引入本地国企,整建制流转成4大片区进行管护,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切实破解红枣产业发展瓶颈;在农粮种植核心区,引入省供销合作社,借助高标农田打造契机,实行“订单方田”模式,即,先流转、后托管、再因需打造,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
围绕党建发展,推行“村社企”联建新模式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已成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重要聚焦点,围绕“土地”做文章、要收益仍是各地落实这一工作的第一思维和主要路径,其根本原因是村委会(党支部)作为一个行政主体不具备直接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格。
对此,朱集通过“村社企”联建,为村委会(党支部)搭建两个参与市场经营的平台,形成“村、社、企”三位一体的模式,即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联)社、村办企业两大市场主体作用,实现村级由原来的单纯农业生产经营向多种市场经营转变。
具体来说,朱集镇按照“一村一企”“一域一品”工作思路,以行政村为单位,分别注册12家村办企业,涵盖枣制品加工、文旅、新能源等;通过“三资”清理、企企合作、鉴定确权、项目融资等“七步法”,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收益”的转变,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具体实践。
目前,12家村办企业均实现与国企的联营,光伏发电、生物质颗粒等一系列产业项目良性运转。
围绕基层治理,先行先试执法力量下沉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当前,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面临着“单兵作战”“有责无权”“权责不一”等一系列执法难题,而公共服务需求量大面广,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问题更为突出。对此,朱集镇围绕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率先在乐陵市试点执法力量下沉,通过市级执法人员(部门)下沉到乡镇,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具体来讲,围绕硬件建设,实现“五有”,即有人员、有车辆、有场所、有平台、有制度,完成综合行政执法大厅的选址建设、布局规划,“数字乡村”平台建设、车辆购置等;围绕职责分工,将下沉人员划分为农业发展、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街区执法等五大领域,明确执法主体、明晰执法责权、严格执法程序,确保执法效果;围绕日常监管,完善制度保障,下沉人员与乡镇干部同考勤、同吃住、同调度,加强下沉力量与自有力量相结合,既彰显执法力度、又有执法温度,形成了“一个大脑”指挥、“一套程序”规范、“一支队伍”执法的工作格局。
4月29日,乐陵市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启动仪式在朱集镇举行。执法下沉以来,效果可谓“四两拨千斤”,乡镇“看得见、管不着”、执法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等基层执法困局迎刃而解,先后办理环保类案件10件、综合治理类案件29件、小散乱污整治8件,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提能增效。
围绕乡风文明,注重特色品牌统领
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乡风文明工作的重要举措,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对此,朱集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两红”文化优势,提出以“枣林自然课堂”为品牌统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具体来说,就是抓好“四个课堂”,即以节会、文化“赶大集”为主的“固定课堂”;以泥塑、摄影、农民画、骑行等主题活动为主的“实践课堂”;以“老枣树下讲故事”、“枣乡红”志愿宣讲、“文明代言人”活动为主的“流动课堂”;以“朱集之声”线上宣讲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等20余项普惠性政策为主的“空中课堂”,不断满足社区各界人士及辖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优质高效的文化供给体系。
截至目前,先后通过发布招募公告,开展泥塑、剪纸、农民画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期,覆盖群众1.1万人(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被满足,美德健康文化在朱集遍地开花,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在枣林大地蔚然成风。
围绕人才建设,聚焦“所用”求实效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各级党委都在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大打“人才战”,乡镇基层作为招才引智的“弱势群体”,更是“望才兴叹”。
对此,朱集镇在这一问题上,创新思路,变“人才为我有”到“人才为我用”。
具体来说,一是“走出去”,主动与高校对接,聚焦所需谋划产学研合作项目。例如,自年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发起“红旗智援博士团”项目,围绕朱集需求开展红枣营销、产业策划、暖留互助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不断发展壮大,博士团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年12月,朱集镇党委受邀参加该校“博士智援”高校联盟签约仪式暨成立大会,并做主旨发言,四年时间“星火”燎原。
二是“引进来”,依托现有人才力量,聚焦所用成立乐陵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乐陵市人才公寓多名青年人才,提供了解枣乡、走进朱集的机会,让他们在奉献各自工作岗位的同时,聚焦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实践力量,从而架构起“引才聚才留才育才”的“共享家园”;实行会员登记制度,每季度根据乡村发展不同需求设置包括特色品牌营销、技能知识讲座、文旅宣传推广等现金奖项,并为自主创业人才提供创业担保无息贷款。
6月5日,乐陵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朱集镇揭牌,破解人才“融入难、扎根难”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人才为我所用”的最终目的。
围绕作风建设,成立首家“政务代理中心”
近年来,“一次性办好”、“放管服”改革已成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标配”,但因体制机制、个体差异等因素,仍存在工作标准不高、“脸好看、事难办”,办事效率低下,执行政策“本本主义”等问题。
对此,朱集刀刃向内、勇于创新,成立乐陵市首家“政务代理中心”,由“蹲点服务”为“上门代理”,切实破除为民服务、为企服务的中梗阻现象。
具体来说,一是成立“1+12”工作专班。由党委副书记任代理中心主任,12个业务主管分片负责,名村级专员帮办代办;设置专线服务电话,实行首接负责制,力争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满意。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针对群众所需的各种政务办理,尤其是聚焦农村留守老人、残疾群众等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腿脚不方便、出行难等问题,实行“帮办”服务;聚焦企业所面临的业务办理手续繁杂、“推绕拖、事难办”等问题,实行“代办”服务,实现“只跑一次”到“零跑腿”的突破。
三是完善推进机制。针对群众办事过程中“疑难杂症”“堵点难点”,形成“办不成事”督办台账,倒逼机制体制改革;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形成“办不成事”问题工作督办单,动态跟踪办理进度,督促事属科室按规定时限解决问题,并向办事群众反馈。
截至目前,帮办事项30余件,代办企业营业执照12家,倒逼体制改革1件,实现服务型政府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乐陵市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