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数学很奇妙,关系最重要
——读第二章第一节《数学是一门“关系”学》有感
乐陵市城西小学崔晓虹
许卫兵校长在《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第二章第一节《数学是一门“关系”学》里,提出从“关系”视角来研究数学教材内容,就会走向体系化、结构化。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要基于“关系”展开,通过关系去建立结构,在结构中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而且也会轻松地学好数学。
本部分内容不多,但读时,几乎每句话都能触动我的思维,引发出多年数学教学与数学阅读中的问题与思考,自己的数学教学是否局限于就课备课?是否重于对课时教材的细品,而疏于对整体背景的把握。是否“尽管每节课都设计了详细的教学环节,但对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知识教学缺乏内在沟通和衔接,导致教学一叶障目,教学活动肤浅断层,缺乏系统性、深刻性、联系性,知识整体性、连贯性和迁移性不强,不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链接成科学的数学知识结构”。深刻体会到:单一性、颗粒状、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不仅教学效果高耗低效,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习负担。其次,面对“双减”,我们如何做到增效、提质?
读罢本节,整理思绪,特总结收获如下:
一,什么是数学?
开篇,许卫兵校长提出问题——“什么是数学?”
词典解释: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到的学科。但,对数学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写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十年后,《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变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多维、立体、动态的数学观,丰富我们对数学的理解。但,这些关于数学的解释比较理论化,也比较抽象化。
二、数学是一门“关系”学
在第二个模块,许校长引用张奠宙、孔凡哲、唐彩斌等所著《小学数学研究》中“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为依据,指出数学是一门“关系”学,数学中研究的任何知识、方法、思想,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其他知识、方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数学真奇妙,“关系”很重要!
并以二年级学习的乘法为例,阐述了什么是“关系”。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数学、教数学、学数学,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数学有了机构化、体系化,我们教起来比较轻松,孩子们学起来也简单。
许校长强调从学习角度来讲,让学生学会理顺关系、建立联系,培育和发展“关系”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结构关联和思维含量,将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并以小学生认数起始课、一年级上学期“1~5的认识”为例:
不少教师教学时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当学生随机说出图中有1只狗、5个南瓜、3盆花、2只鹅……后,出示1、2、3、4、5这5个数,进而用小棒摆数、写数等进行抽象。这种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把1、2、3、4、5看成独立的5个数。“1”是“1”、“2”是“2”、“3”是“3”……实际上,认识1~5,不只是认识1、2、3、4、5,更重要的是初步认识自然数列,而自然数列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每相邻的两个数差1(等差数列),因此,“1~5的认识”应该放在数列中来认数,让“关系”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生长。思维的发展需要精力孕育、点拨、提示、引导、感悟、内省、转化、应用等过程,尽早渗透,从小抓起,持续发力,长期培养。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如何联系的。反之,只有抓住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结构、理解结构、生成意义。
还有后面章节里,许卫兵校长提到的:小学阶段一共学习了5个面积单位,分开看,它们是零散的,如果用线连接,他们之间就建立了关系,构成了整体。我们发现其与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为什么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却是00呢?如果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一一对应后,就发现少了一个“十米”所对应的面积单位“平方十米”,也就是“公亩”,把“公亩”放到这个体系中,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的规律得以完美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对“关系”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纯数学概念层面来思考。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的视角,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建构知识系统,使知识形成有纲有目、有主有次、纲目清晰的结构——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拎”起来,课堂具有了“长程”眼光和穿透力,一节课上出几年的跨度。
三、一张板书看课堂
古人讲:一部《论语》治天下,许卫兵校长说:一张板书看课堂。
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元素”,一个独立的事物是没有什么关系可言的,多个元素之间才能产生关系。
什么是“结构化”呢?
1.所有的元素都出现了;
2.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都明确了;
3.元素与关系的组合更像是一个整体。
许校长说:系统化的知识,需要有结构化的表达。从联系走向结构,是一种跨越。他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多用箭头表达关联,多用文字来说明关系,板书尽可能呈现结构化的形态。所以教学中我们我们不仅要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还要用结构化的形式展现这些联系。
比如一年级学习人民币,人民币有三个币值单位:元、角、分,这三个单位可以看出是三个“元素”。元素与关系之间的组合,就呈现出一种结构。而结构和结构感是不一样的,如下两个板书对比。
稍作比较,右边的板书结构感更强一些,内涵也更丰富一些。它不仅改变了左边板书中元素和关联“散点”状态,而且把10、10、这三个进率所表示的双向关系表达得清楚明白。理论上,“=”也表示双向关系,但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从“1元=10角”中建立起“10角=1元”的认识并不容易。而右侧的三个双向箭头,倒是把这层含义表达得清晰形象。不仅如此,上面两个10,下面一个,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把三组关系有机统一,很好地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10个10”就是),这对后续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的学习,以及数学知识系统梳理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结构化的优势是什么呢?
1.更有整体感和系统性,更易体现出严谨和逻辑,展现数学之美。
2.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和应用。
好的板书
但是我们要牢记:“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总之,眼界决定境界,思想决定高度!从“关系”上认识数学,可以在数学结构、数学思想和数学观的高度审视数学;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学习素材、思路、思考、体会、发现……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八面来风,风景独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