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概况
坊子村,位于庆云县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东邻姚家,南邻付兴宇,西北接乐陵市洼李村。全村户,人。共有李姓、张姓、刘姓、杨姓、郑姓、徐姓、商姓、马姓8姓,皆为汉族。耕地亩,人均1.1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村庄流变
明永乐二年,李、庞二姓由即墨县迁至此处,因村内街道呈“井”形方格状,犹如古代嫁娶所用的轿子,因此取名“坊子”。
坊子村原属乐陵,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在村内修有岗楼,年划归庆云县;
年,划属解集区史家阁乡;
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属解集人民公社张货郎管理区;
年,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属大丁庙公社;
年社改乡,仍属大丁庙乡;
年8月,大丁庙乡并入东辛店乡,村随属之;
年,与姚家村合并为金丰社区;
年6月,东辛店撤乡设镇,村仍属之。
村庄往事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坊子村附近打了一个伏击战,待到敌人反击,部队早已转移,战士王关勤受伤被敌人尾追不放,跑到坊子村,被杨婷珍看见,立刻把他藏了起来。敌人进村搜查,一无所获,火烧了刘书来的四间房子,抢了些东西走了。王关勤在杨婷珍家养好伤,重新回到部队。
村庄经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粮食亩产不足斤。年开挖大型排涝沟渠“坊子沟”,使全村有效灌溉率达到%,实现了旱涝保收。该村自古即为金丝小枣的重点产区,村内有30多个品种,所产金丝小枣皮薄、核小、肉厚、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年至年,日寇在大徐和东辛店周围修建据点,从大徐通往东辛店,修了一条长10里、宽10米、深7米的封锁沟,半里以内的大小树木全部被伐光,仅坊子村就伐掉枣树八千余株,今村内幸存数百年树龄的老枣树近百株。改革开放以来,村内种枣之风复盛,小枣生产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年数据)
社会文化
年成立村小学,年改称教学点。年恢复坊子小学,2年被撤并,现村内适龄儿童多就读于北赵小学。目前,全村共有大中专以上毕业生21名。年,村民李德龙考取曲阜师范大学,成为本村第一位大学生年建立村卫生室,医护人员2名。村民自发组建有秧歌队、踩高跷队等。(数据)
村庄古迹
娘娘庙:所供主神为送子娘娘,民间传说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拜娘娘庙的大多是本村妇女,庙内数棵大树,参天耸立,枝繁叶茂,大跃进时期因大炼钢铁而被砍伐,庙宇于“文革”中被毁。
郑焞(tun)墓:年前后(清咸丰年间),东辛店乡连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群众饥寒交迫,无力完税。但官府不恤百姓,横征暴敛,地方豪绅也加紧勒索。乐陵城西北靳家大地主李吉与官府勾结,包揽全县粮米地税,利用私抬米价和大斗勒索农民血汗,群众纷纷到县衙喊冤,知县任天洪置之不理。年秋,乐陵县郑家庙同村郑焞树起抗漕起义大旗,提出了“免粮减税、严惩贪官污吏”的口号,在东辛店村鸣锣聚众当即有百余村的两千余人响应。郑焞被尊为团首,李文奎为军师。郑首先宣布抗漕不交,继而翻,率众劫持李吉家粮车,后又率余人,进攻县城,迫使知县任天洪答应免粮免税,布告全县,并打败当地兵团。知县任天洪上报告急,清政府派兵镇压,年春,双方激战于郑庙、阎集一带,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郑突围出走后,不久在牛郎山被捕,押往济南后遇害,传首乐陵,后葬于坊子村。群众感郑公德,勒碑以示纪念。其碑文写着:“感君德义古今垂,不舍甘棠爱自遗,人到盘河应垂泪,海隅也有岘山碑。”。
基层组织
村党支部建于年6月,现有23名党员。历任村支部书记有:李洪轩、孔德法、徐之俊、李式弟、李式庆等,现任支部书记李洪星。
革命烈士
马鸿春,年加入县大队,年在三安务同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4岁。
村庄人物
李和田:全国人大办公厅处长。
庆云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王洪亮
监制:高红星
中心主任:刘志远
中心编辑:张国风
来源:《县政协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