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环境蓄积高质

德州市通过出台“黄金30条”升级版,开展“假日专家”工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环境——

蓄积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李禄超靳祖鹏

10月23日至27日,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举行,邀请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期间共达成合作项目76个、涉及金额.74亿元。自年起,德州已连续5年举办“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累计签订合作项目个,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人,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4.84亿元。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德州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通过出台“黄金30条”升级版、开展“假日专家”工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持续激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流量、壮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动力源。

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上,专家与企业洽谈对接。刘振兴摄

节假日飞来“金凤凰”

10月17日正值周六,一大早,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孙文华院士便踏上了北京来德州的高铁。“趁着周末,去工作站看看项目进展得怎么样了。”孙文华说。

自从在去年“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上与德州鑫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缘”,合作研发应用高分子弹性体鞋材加工工艺,孙文华节假日一有空就到公司开展研发工作,并对项目进行指导。不到1年时间,便取得了新型聚乙烯材料的新突破。今年1月,鑫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孙文华院士联合建设的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获批备案。

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德州创新开展的“假日专家”工程。年9月,德州成功获批山东省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将“柔性引才”作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北依京津、南靠省会济南的区位优势,实施“非对称”竞争策略,不重“名头”重需求,不看“来头”看效益,着力打造“1小时人才圈”。年5月,出台《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工资档案、不计时间长短,自由便捷地来德州创新创业;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双向挂职、顾问指导、技术合作、委托开发、成果转化等方式,高效率、低成本引才汇智。对“假日专家”,免费入住市、县人才公寓,按其上年度在德纳税劳动报酬50%给予用人单位补助,同一人才累计最高万元。先后对接争取5批、86人次来德挂任科技副职;目前与德州开展合作的院士专家56人、急需紧缺人才人,合作项目个。

而对于远在海外的人才,德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重要节点城市。每年选派专业化、小型化团组赴海外开展人才寻访对接,先后在美国硅谷、纽约和德国法兰克福等地建立德州国际人才智力合作海外工作站。

为了吸引更多国内外人才把技术、资源、项目交流到德州,德州面向全球聘请17名“引才大使”,山东省节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綦升辉便位列其中。两年来,綦升辉院长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人脉优势,积极帮助德州招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共全职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省级领军人才1名,柔性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省级领军人才1名。截至目前,德州共引进培养市级以上人才工程认定的高层次人才人次,其中国家级86人次、省级人次、市级人次。

希森马铃薯集团科研人员在组培车间进行茎尖剥离繁育。贾鹏摄

“梧桐林”结出丰硕果

德州市坚持高端规划、整体设计,从创新载体培育、平台搭建入手,为项目、人才栽下“梧桐林”,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承载能力。

10月21日,在乐陵市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技术创新中心,良种工程项目核心团队成员崔长磊正与同事们开会讨论。前些日子,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在东营召开,希森系列种薯用亩产.3公斤的成绩证明了在轻度盐碱地上配合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获得高产,按照目前市场收购价,每亩可收入多元,前景非常可观。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崔长磊功不可没。

崔长磊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希森集团。“当初是被希森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招牌吸引来的,觉得平台高,发展前景也好。”谈到选择希森集团的初衷,崔长磊直言不讳。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近年来,希森集团先后承担实施了2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及自主研发项目,研发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系)及配套栽培技术。截至目前,希森集团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产能达到8亿粒,脱毒种薯占据国内市场20%份额,规模与产能均居全国第一。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短短几年时间,崔长磊便成长为希森集团核心技术研究员。“目前,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高级职称达到30%,硕士以上学历的有20多人,同时还通过柔性引进人才增强科研力量。”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柏耿坦言,没有人才就难谈科技创新,像崔长磊一样,这些农学专业高材生逐渐在这里成长为农业科技拔尖人才,屡次获得省、市奖励。今年4月,集团又获批成立山东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更拓宽了这些拔尖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是吸引高端人才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德州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人才集聚承载能力,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家,其中国家级48家、省级家。

德州积极打造承接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加快建设德州“创新谷”、禹城中央创新区核心区、齐河中关村海淀园3大创新平台,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智核”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孵化+创投”模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4家。同时,放眼全球布局创新资源、使用创新人才,支持泰山体育、保龄宝生物等企业在人才密集、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设立研发基地,支持奥冠集团、松果新能源等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离岸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尖端技术、使用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批“工作生活在市外、成果贡献在德州”的人才飞地。

截至目前,全市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数量达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57.3%。年,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个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奖。

“满意度”激发“加速度”

10月22日早上,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复合材料技术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徐光磊博士从德州市委党校专家公寓出发,驱车3分钟送女儿到太阳城小学上学后,便赶往公司。徐光磊博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后、高级工程师,是德州年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由于去年在省重点科技创新工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德州市科学技术奖,并被认定为C类(省级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刚来德州,市里就为我安排了平方米的专家公寓,今年5月,又给办了‘惠才卡’,凭借这张卡,我顺利把女儿转入了离公寓比较近的太阳城小学就读,方便多了。”徐光磊说,“待遇如此优厚,更坚定了我在德州扎根的信心。”

徐光磊口中的“惠才卡”,是指德州市为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对符合《德州市人才认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并在德州市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认定为C类及以上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的“德州惠才卡”,凭借此卡,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户籍办理、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工商、税务等20余项绿色通道便捷服务。同徐光磊一样,目前全市共有名高层次人才领到了“德州惠才卡”。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德州就业创业,‘德州惠才卡’仅仅是其中一项内容。”德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顾翔宇说。德州打造高水平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出台《德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每个县市区均建立人才服务专窗,配备窗口服务专员人,在项目申报、医疗保健、出入境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深化人才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信息化系统,人才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限时办结,真正让信息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

同时,德州全力做好高层次人才的保障工作,提出人才来德州工作,只需拎包办公;在德州生活,只需拎包入住。对来德州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不低于平方米的科研场所;大学生最高可享受平方米房租补贴。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4万平方米、2.4万套,其中乡村人才公寓12.2万平方米、套,每个县市区、每个园区都建有人才公寓,人才拎包即可入住。

围绕“人才成长链”构建“人才服务链”,加快补齐成果转化、融资贷款、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9月18日,又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在原人才政策“黄金30条”的基础上,从6个方面提出了40条创新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打造了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着力构建全类别、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效制度体系。例如,大学生政策方面,新增了“预引进”在校大学生、实施“人才回引计划”、鼓励来德州实习等;平台载体政策方面,新增了建设人才飞地、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以对人才认识的高度和留住人才的温度,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环境,以人才的“满意度”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