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门村探究昔日二王陵龙王圣水泉,如今

洪门村(张建营摄)

枣庄在线:洪门村位于山亭区北庄镇政府驻地西南9公里,半(湖)马(头)公路北侧,北依王山,东接东厢山,西临西厢山,沧浪渊水自西经村前向东流过。全村户,人,有王、葛、佟、宋、董5个姓;其中,王姓人口占总人口的96%。总面积亩,其中耕地亩。

据清光绪三十年(年)版《峄县志·山川志》载:“(峄)县远郊北境次山自中至东者,其首山曰‘王山’……城北五十里,山势广大,绵亘数十里,其上三峰骈列,巍然如屯云。中峰尤巃耸端重,不与群山为伍。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丘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则坟园之旧门也。茔基久夷,断碣无存。”

又据《兖州府志》记载:“乐陵王朱泰壆,靖王庶第二子,安丘王朱泰宁,靖王庶第一子,均宣德二年(年)薨。”据有关资料介绍,二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鲁藩王朱檀的后人。二人死后,葬于王山前。后人为之建造陵园,后称安邱、乐陵二王陵。陵墓前建有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的祠堂、大红门、红抱柱。现在门迹尚存,宽5米,高仅剩3米,为农家院墙。明末清初一场特大山火不但把山上树木烧光,而且也把陵园和祠堂焚烧殆尽,使之变成一片废墟,看护人员也不知去向。清代,王姓先人,迁来占业,遂以红门名村,故称“红门”。因“红”与“洪”同音,后来改成“洪门”。

王姓,8世祖王世勋于清顺治年间从滕县后石湾村迁来,至今21世,历14代。

洪姓,不知何时、何原因迁来和消失。村前有洪氏坟茔,很多年已不见后人祭祖。

洪门石碾(张建营摄)

洪门寺,位于陵园前面,今洪门村后,始建于清朝初期。院墙用双层石块砌垒,约2.5米宽;往上青砖白灰勾缝,梯子形状,顶部1米左右,周长余米。大门高约6米,宽约8米,两边有水桶粗的红色木柱,上面刻有“龙凤呈祥”图案,七步台阶而进。殿宇35间,其他房舍60余间,大堂正当中放着1个锅口似的大香炉,名为“天公炉”。寺内还栽有黄连树、橡子树30余棵,其中最大的有6棵,直径约1.5米。该寺毁于何时不详。

佛爷庙,位于该村东北2公里,王山与东厢山之间,占地余亩。在庙中心处,有1个底座长5米、宽4米、厚0.5米的大石块,四面刻着4个小鬼坐像。这里有佛爷骗小鬼的传说。相传,有一天佛爷给4个小鬼说:“别看你们上能通天,下能通地,神通广大,但谁也托不动我。不信,你们合起伙来试试。”小鬼说:“好,试试就试试。”当小鬼们8只手使劲地托起佛爷的屁股时,佛爷念了咒语,双腿一盘,就把4个小鬼坐在了腚下,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该庙已毁坏,现仅存旧址。庙毁前曾逢香火庙会。

20世纪20年代,村民为了防匪,在村四角建4座炮楼,因年久失修,毁坏殆尽,现仅剩墙基1处。

龙王圣水泉,在佛爷庙的北侧,泉边有1块被砸断的石碑,上面刻有:“龙王圣水泉”5个字。此泉大旱不竭,已被村民接通多米的地下水管道引入村中。

西厢山寨,位于村西北山上,山顶平而阔,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左右,海拔米,十分陡峭。清朝晚期,反满抗清运动席卷全国,但同时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洪门庄主王继和儿子王怀为了防范官军和匪寇侵入,携家眷上了西厢山,建寨盖房,习学武功。相继有众多乡邻陆续上山,同心协力建了易守难攻的山寨,公推王继为大寨主,其儿子王怀为二寨主。父子二人组织山上青壮年习学武艺。不久,名声大振,上山学武的人越来越多,随后组成余人的武装队伍。山上先后建了演武厅、演兵场,插旗树标,大张旗鼓地反满抗清。

清咸丰年间,台儿庄运河沿岸幅军兴起,联合抱犊崮山区各山寨主共同抗清,王继父子积极响应。年3月,峄县县令张振荣带领官军及大部民团,强攻西厢山,大寨主王继战死山上,二寨主王怀带领残部突围,孤身逃往外地,后来病老家乡。现存沿山而建的寨墙多段,房屋遗址余间。山上明显的四合院遗迹,房屋原为寨主所居。

洪门葡萄园(张建营摄)

20世纪90年代初,该村开始发展葡萄,先后引进“巨峰”“美人指”“红提”等20多个名优稀特品种,葡萄种植面积(包括庭院面积)余亩,年产量万公斤,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该村因此享有“葡萄世博园”的美称,先后获得“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绿化示范村”等称号。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荣誉称号。每年8月,举办“洪门葡萄采摘节”,已举办8届,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张建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