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历史名人,最后一位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北京治皮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衡水,为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这里的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一带,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前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景象,却也身疑在蓬瀛”。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冯保: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监、政治家、音乐家、书法家。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刘豫:

刘豫,字彦游,永静军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

北宋元符年间,中进士及第。北宋末年,任河北西路提刑官。金兵南下时,弃职逃走。建炎二年(年),拜济南知府,眼见北方大乱,打算逃往江南为官,被执政官拒绝。金军围城时,杀死大刀勇将关胜而降。建炎四年(年),伪封“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册文有“世修子礼”等语,使用金朝“天会”年号,恭奉金朝命令,改元阜昌。绍兴二年(年),迁都汴京,派子刘麟、侄子刘猊及宋朝叛将李成、孔彦舟等人,配合金军侵伐南宋,攻占襄阳等地。绍兴四年(年),岳飞大破李成,收复襄阳等地。派遣儿子刘麟会合金军渡淮南侵,屡战屡败,招致金朝日益不满。

绍兴六年(年),征发中原民兵大举伐宋,没有得到金朝协助,导致大败溃退,伤亡极重,民怨沸腾。次年,废为蜀王,金朝废除伪齐,迁居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改封曹王。

张渠:

张渠,字浚川,号认庵,河北省武强县人,自幼勤奋好学,25岁中康熙辛卯科(年)副榜。

张渠初任太常寺博士、邢部江南司郎中。雍正七年(年),升任广东惠州府知府,引见雍正帝,赐貂皮、墨刻等物件。此间,根治陋规,兴商富民,卓有成效。

张渠性诚仆,喜施济。虽身居高位,依然粗衣淡饭,过朴素的生活。但遇灾民,则慷慨解囊,从不吝啬。雍正七年(年),捐资在家乡建六座“栖流所”,施舍粥饭,以救济逃亡的灾民。为宦三十余载,政绩卓著,清正廉明。他多次上书,陈己见,进忠言,多被采纳,深得雍、乾两帝器重。后人将其所奏本章,收集、整理成《张中丞奏议20卷》。乾隆二十六年(年),也就是在张渠死后的20年后,乾隆帝南巡时,还听到了张渠的有关忠君爱民的故事,又追封张渠为资政大夫。

刘幽求:

刘幽求,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唐朝宰相。

刘幽求进士出身,武周时期官至朝邑尉。年(景云元年),刘幽求辅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拥立唐睿宗,封尚书右丞,徐国公。后进拜侍中,获赐铁券。年(先天元年),刘幽求谋诛太平公主,因事泄流放岭南。先天政变后,又被召回朝中,升任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因与姚崇不和,被罢为太子少保,因此颇有怨言。年(开元二年),刘幽求被贬为睦州刺史,后又调任杭州。年(开元三年),刘幽求在赴任郴州途中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献。

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

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为别驾从事,十分敬畏,迁东曹掾。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年),通信杨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张邦昌:

张邦昌,字子能,祖籍南阳西鄂人,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进士出身,宋徽宗、宋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

金兵围汴京时,他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以议和。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历时一月。金撤兵后,逊位还政赵构,但迫于叛国之罪名,终被赐死。

崔林: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历任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年)去世,谥号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马中锡:

马中锡,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祖籍大都,先世为避战乱于明初徙于故城(今属河北故城)县。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兵事为朝廷论罪,下狱死。能诗文,生平有文名,李梦阳、康海、王九思曾师从于他。著有《东田集》。

马中锡长于散文,他能不依门傍户而卓然自立,文章写得横逸奇崛,成就颇高。他创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以“兼爱”之心救狼,险被狼所害。说明对狼一样的恶人绝不可讲仁慈或抱任何幻想。相传此作是讽刺李梦阳负康海搭救之恩的(一说,《中山狼传》为唐代姚合或宋代谢良作,马中锡只是修改)。《中山狼传》文辞华丽优美,故事发人深省,深受后人的喜爱。明清两代曾多次被改编成杂剧搬上舞台,现代又将它搬上了荧屏。马中锡亦工诗,其诗善写景,尤长于借景抒怀、感叹兴亡。

周世选:

周世选,字文贤,号卫阳,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周庄村人。幼年家贫,靠苦读成才。明嘉靖四十一年(年)进士,出高拱之门,以不受指嗾被斥。初于刑部实习,后任常州府推官,有案亲自裁决,明断之誉闻于朝廷。后任南京兵部尚书。周亲临海上巡防,并指挥常州郡传檄拒敌,大破入侵日本倭寇。后仍倭患不息,周一面谨防,一面上疏朝廷,条陈御敌建议。

周世选一生为官,身事嘉靖、隆庆、万历三帝,虽殚精竭虑,忧国忧民,然朝政混乱,屡遭排挤,仕途坎坷。终因眼疾辞归故里。身后留有《卫阳先生集》14卷、《四库总目》、《故城县志》5卷传世。

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显庆二年(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

此后,苏定方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

杜景俭:

杜景俭,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久视元年,出为并州长史。卒于道,赠相州刺史。

窦婴:

窦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牵弘:

牵弘,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次子。

曹魏景元年间,为陇西太守。随邓艾伐蜀有功,拜蜀郡太守。咸熙中,为振威护军。西晋建立,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的进攻。后调任凉州刺史,秦凉之变中,在平定秃发树机能的过程中战死。

窦太后:

孝文窦皇后,字漪房,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汉文帝皇后。

出身名家,贤良淑德。汉惠帝时,被选为家人子,入宫伺候吕后,称为窦姬。后被赐予代王刘恒,随行代国,甘苦与共。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册立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

李义府:

李义府,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唐朝宰相。

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省典仪,迁监察御史,拜中书舍人。李治为东宫太子时,以为太子舍人。积极迎合高宗,实施废王立武,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武后的心腹大臣,进爵广平县侯。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妄行不法之事。迁中书令,封河间郡公。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而不入士族。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李昉: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北宋建立后,为中书舍人,至宋太宗时升迁至参知政事、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晚年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刘仁恭:

刘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市)人,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割据将领,卢龙镇将刘晟之子。

豪爽放纵,颇有智谋,志向远大。本是卢龙节度使李可举部下将领。光启元年(年),随军攻打易州的,以挖地道进城方法破城,号为“刘窟头”。投靠晋王李克用后,表为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随后交恶晋国,投靠汴州节度使朱温,加同平章事,成为使相。吞并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妄图割据河朔,受到了梁王朱温讨伐,其子刘守光夺位自立。后梁乾化四年(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平定幽州,父子成擒,全部处死。

刘守光:

刘守光,深州乐寿(今属河北)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五代时期桀燕政权建立者。因与庶母罗氏通奸被刘仁恭棍打后,断绝父子关系。

唐天祐四年(年),宣武军节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刘仁恭驻军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戒备。刘守光领军击退李思安后,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生擒并囚禁刘仁恭,擒杀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兼有两镇。同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册封其为燕王。

后梁乾化元年(年)八月,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史称桀燕,改元应天。乾化三年(年)被晋王李存勖所灭。

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高适: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孔颖达: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窦建德:

窦建德,字建德,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人。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辽东宣王窦拓玄孙,称“夏王”。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重信然诺,出任里长。崇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高句丽之时,担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带领孙安祖进入高鸡泊,举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归顺东海公高士达,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自称夏王,建立夏国,雄踞河北,虎视中原。

武德四年(年),为了拯救郑帝王世充,窦建德带兵攻打虎牢关,为秦王李世民所败,兵败被俘,押往长安处死。

邳彤:

邳彤,字伟君,信都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政权时期,担任和成郡卒正。更始帝刘玄称帝,拜和成太守。王郎起兵之后,据城坚守,以待大司马刘秀。随同刘秀平定王郎之乱,拜和成太守,封为武义侯。刘秀即位,封灵寿侯,署理大司空,迁太常、少府、左曹侍中。建武六年(公元30年),辞官归国,病逝于家。在河北安国市一带的传说中,尊奉邳彤为“药王”。

高允: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魏时期宰相、文学家,丞相参军高韬之子。

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举孝廉出身,初为渤海郡功曹,迁冀州(杜超)从事中郎。神麚四年(年),任中书博士,用心教导太子拓跋晃。迁中书侍郎,跟随司徒崔浩修撰《国记》。卷入“国史之狱”,得到太子拓跋晃奋力营救,坐罪免职。文明太后称制,累迁镇东将军、中书监,册封咸阳郡公。出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历仕五朝,备受尊礼。

李百药:

李百药,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唐时期大臣、史学家、诗人,隋朝内史令李德林之子。

博学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辅佐太子杨勇。隋炀帝即位,贬为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卷入农民起义。武德年间,归顺唐朝,流放泾州。贞观二年,征为中书舍人,参与修订五礼律令,迁礼部侍郎,转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谏,作《封建论》。撰写《北齐书》。以修史之功,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转宗正卿,封安平县公。

刘黑闼:

刘黑闼,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隋末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李密败后,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后自称汉东王,建元天造,都城洺州。与唐朝多次交战,先被唐太宗李世民击败,后被太子李建成击败被杀。

孔巢父:

孔巢父,唐朝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字弱翁,孔如珪次子,孔岑父之弟,孔子三十七世孙。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年)由李季卿推荐,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田悦从弟田绪杀田悦归唐。不久,李怀光盘据河中,巢父又往河中劝说其归顺唐朝,被怀光部众所杀。

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王朝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兰陵王。

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起家通直郎、仪同三司。治军躬勤细事,累迁并州刺史,封乐陵县公。废帝高殷即位后,以为兰陵王,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联合段韶征讨柏谷,攻打定阳。平原王段韶患病后,总领部众。凭借军功,历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河清二年(年),突厥攻入晋阳时,奋力将兵退敌。邙山之战时,拜中军将军,头戴面具,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军包围圈,成功解围金墉城。从此,威名大振,士兵讴歌赞颂,即《兰陵王入阵曲》。

随着权位扩大和威望上升,受到北齐后主嫉妒和猜忌。武平四年(年),因言“国事即家事”,坐罪鸩死,时年三十三岁,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当然,衡水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我自此就不一一述说了,你还知道哪些衡水历史名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