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劝业场位置图
在济南花墙子街南头,南新街北首,趵突泉南门往西,沿着围屏街南侧(现澧源大街)有一个老济南人非常留恋,相当于现代时髦的“购物中心”或者称“购物商城”的劝业场(一般济南人都省略了中间的业字,俗称劝场)。
在抗日战争时期,劝场全部销售国货,也有过《国货商场》之称谓,但习惯上一般老济南人还是称为劝场。劝场的西侧,以上新街为界,虽然整体面积不是很大,大约一万多平方米,但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加上南新街南部的齐鲁大学建立和清末民初在南新街,上新街建成的名人大院,互为邻里,济南的劝场,也成为当时的“时尚岛”(FASHIONISLAND)。
▲成都春熙路上的劝业场
关于劝业场名称的来由,笔者在济南南新街忆旧系列中,曾经详细的说明过,此处不在赘述。在清末民初,济南的劝业场,曾经和位于成都春熙路上的劝业场,武汉的两湖劝业场和比邻武汉大学的武汉劝业场,北京大栅栏的劝业场(现为国家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区)和位于天津和平路与滨江路交叉口的天津劝业场六大劝业场,并驾齐驱。而济南劝业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被众名泉所围,流水潺潺而独居一格。
济南劝场的西侧几步不远处有饮虎池,北首是张家公馆的万竹园,有十几眼名泉,再往东南不远的地方,即是天下第一名泉趵突泉。泉城就是水城,而泉则是永不停歇流动的水脉,是这座古城的生命之源,灵魂之水。水旺带财运,金银滚滚来。
严格说起来,济南的劝场有正式的三个入口,正门入口处在靠花墙子街和围屏街南新街三街衔接的地方,入口朝东;劝场南门在南新街上,其实也没有门,只是有一条长长的甬道,南新街粮店就在路南的位置。我的长辈时大爷与粮店为西邻。劝场西门入口,开在上新街上,不过从这里的上新街到劝场,是七拐八道湾,我的初中体育老师满就满住在西门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另外,在北侧的红砖二楼的楼下,有两个楼下通道,可以从劝场走到围屏街,所以说劝场可以说是四通八达,方便极了。
在北门的入口处,两侧是买时令鲜果的大摊位,摆满了山东的苹果莱阳的梨。夏季麦熟的季节,肥城的桃子上市了。麦秸是天然的吸管,把麦秸一端剪成斜口,插到软糯的桃子中,用嘴巴来吸取桃汁,最后手中剩下的就是桃核和桃皮。还有乐陵的小枣蹦脆希甜。到了买糖炒栗子的时节,整个街巷都是糖炒的香气,人路过,不买也难。一般都用纸袋子包装,一对情侣,随吃随聊,也是一大看点呢。
记忆中,商场在楼上楼下有百货、绢花、文具、书店、布匹、鞋帽、服装,理发、食品等各类商店,经营各类家用电器、土特产品,后来在劝场南门有了海鲜专卖店,专卖从沿海一带发来冰冻的带鱼,我们说那是冰坨子鱼,成为济南南关和西关一带繁华之地。
劝场的餐饮食品店非常叫座,除了我最喜欢的蜜三刀,槽子糕,还有一楼的马蹄烧饼和济南特产甜沫。七十年代末期,从金陵返回故乡,常常光顾山医附小小学杨姓同学的烧饼果子餐饮店,味道确实不一般。不仅如此,那时在场内西南角有金城电影院,最早放映无声的武打影片,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商场最南边东、西各有一个书棚,西边书棚听众大都是中老年人;东边则是专门说评书,幽默滑稽的表演常常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相声曲艺表演也是好戏连台,来自天津,北京的民间艺人常在这里登台,一显身手。
▲上世纪30年代初济南劝业场北面即“山东国货陈列馆”
在北侧楼下有一家照相馆,名为前进照相馆,估计很多这一带的邻居家里都有这家照相馆的大作。这家照相馆,门面不太大,一楼是客人接待处,也帮客人取照片,二楼是照相的地方,办好照相手续,从右侧的楼梯上楼。二楼别有洞天,有专门化妆的化妆室,换衣室,还有很多的照相布景道具,根据需求摄影师可以随时调整背景。一到春节家家户户庆团圆,这里最为忙碌,当然中小学毕业季节,孩子们也都是这里的常客。笔者和母亲,姐姐在年在这里有一张合影,一晃60年过去了,但我对劝场的的记忆仍然停留在那一美好的时刻。
在劝场天井的位置,也是挖了盖,盖了拆,记得早期那里还有过防空洞,有一大堆的泥土,后来变成副食品商店大棚,专门卖蔬菜,豆腐,和调料,再后来,不知为什么就把大棚拆了,这里成为一块空地,对我们孩子们来说,记忆尤新的是大木桶的“飞檐走壁”表演。
应该是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之前吧,天井的空地上架起了巨大的木桶,上大下小,围绕着木桶口。一排排的座位,表演开始,是人骑摩托车,在大木桶的木板斜坡上,有底部环绕而上,很是惊险,加上轰隆隆的摩托车巨大的轰鸣声,使表演更加撩人心悬。接下来两轮摩托,三轮摩托一起表演,那场面更是壮观。最后是骑着自行车,靠着脚力来飞檐走壁,没有了轰鸣声,但全场都屏住呼吸,让人们为表演者手捏一把汗。
想想那时候的表演真的不容易,当然也有“炮打美人”之类的大型魔术表演。让我们这些济南“小么子”们不愿意挪步的还有劝场的小人书摊,也就是连环画书摊,一般这些小人书不买只租,一分钱一本,到了暑假旺季,可以一分钱看三本,很多历史故事典故,像隋唐演义、三国、水浒我们都是在书摊上得到的启蒙教育。
当然还有吃,记忆中儿时劝场最好吃的,就是“酱油螺丝”,螺丝就是一种趵突泉的河水中的淡水腹足动物,用卤水一卤,鲜香至极。像南方吃大闸蟹一样,吃酱油螺丝,也是有专门的工具和技巧,调盖剪尾,讲究“嘴巴一嘬”,价钱也好,一分钱一纸包。记得住在南新街中段的一位小脚老奶奶的炸虾,绝对一绝,她每天都到趵突泉采购新鲜的虾米,然后在劝场门口,经过调料腌制,裹上面糊,在拉风箱的油锅里现炸现卖,每次的炸虾,外脆里嫩,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吃,当然还有喝。在劝场南口,南新街路东,和营盘街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做民政厅招待所的正对面位置,有一个“老虎灶“,是老济南专门卖开水的地方。现在可能几乎绝迹了吧。不过在六七十年前,可是红遍一时。老虎灶,在江南包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有,几乎和成都满大街的茶馆可以相提并论。
▲提供开水的老虎灶
笔者在成都,南京和上海都曾学习工作过,所以对老虎灶非常有感情。记得在南京中国科学院古生物所读研究生的时候,烧老虎灶的老大爷,与南新街上烧老虎灶的人很像,精瘦,黑脸,动作很快,据说是原中央研究院的留用人员。不仅人像,南新街和南京中研院的老虎灶结构也非常类似,很深的铁桶锅,插坐在老虎灶七八个灶眼中,任何时候,总有一桶锅的水是滚开的。
烧灶的老大爷,手握长柄勺,把滚烫的开水,准确的倒入排成一溜的竹编外壳的暖瓶中,手不抖,臂不摇。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功力。记得那时候,一分钱一瓶开水,还有些在劝场的打工族,用开水泡个馍馍,冲个煎饼,就个咸菜,也是一顿饭。您别说,严寒地冻的冬天,双手抱个热呼呼的大塘瓷缸,那种暖意,不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吗?
老虎灶再往南,就是一位修鞋的老大爷,记忆中姓于,很胖,待人和气。鞋子破了,钉掌,任何缝缝补补,往铺子上一放,放心走人;不一个时辰,回来路过时,修好了,至于价钱吗,好说,大家都是亲邻里道,客人不会吃亏。
和于鞋匠铺为南邻的是一位书画艺术家,他的门口总着一副齐白石的肖像作品,记得招牌上写着可以为客人根据照片画像,而这个艺术家对门,就是我的小学巩姓同学的院落,同时在劝场居住的还有二中的同学向宇,向宇在济南二中时,和我同级不同班,记住他的姓,主要是因为60年代有一位英雄向秀丽,另外一个原因是年我们一起参加了二中的徒步长征队,记忆如果准确的话,向宇同学住在劝场的西南角。
时光如梭,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在这里,遥祝我们这一代劝场附近的小伙伴们平安吉顺了。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