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记王演庄到底是谁家庄园

即墨西部有村名王演庄(今属蓝村镇)。民间传说,此地原为唐朝一个王爷的花园,后此地建村,称王苑庄。年代久远,演变成王演庄、王元庄。王演庄《孙氏族谱》记作王元庄,《毛氏族谱》则记作王演庄。今王演庄分王演庄东村、王演庄北村、王演庄南村三个行政村。

明清时的王演庄,属即墨县福海乡南泉社,村东双泉,常年流水不涸。四际沃野,丰收良田可耕。村中有古官道穿村而过。官道东起即墨古城西郭,西渡桃源河至蓝村,以蓝村为要冲,或入胶州至济南,或北去南村到平度,或东北往刘家庄至烟台。

如此一个好地方,在古代的确不是一般群众能占住的。传说皇族王爷云云,应非空穴来风。

王演庄复古民居

而唐代某王爷花园云云,似不太靠谱。明代以前历经四百多年战乱灾荒,即墨地广人稀,很难想象一个以王府花园名村的村名能传下来。

类似情况,还有今通济新区的东、西元庄,居然还具体到是梁王朱温的花园。笔者以为均太过牵强。

但类似地方原是某望族大户的庄子,则大体可以确定。具体原因参见刘典鳌老师《从古代土地制度说“某戈庄”村名的由来》。

据王演庄孙氏、毛氏族谱载,其先人均明代永乐二年()迁居于此。但何以名村王演庄或王元庄,则无记录。笔者猜测,此地应确与王族有关,或是某王族的庄园。

因为明代洪武皇帝对儿孙们亲情味儿很浓,大封儿孙们为王。藩王分封各地,各有大量庄田。王元庄(王园庄、王演庄)由某藩王田庄演化而来,感觉颇合情理。

那么,王演庄到底曾是谁家庄园?

青州衡王府牌坊

王演庄《孙氏族谱》载,明代嘉靖年间,孙氏六世有孙元勲、孙元善兄弟二人,分别担任王府典仪、典宝。由此可见,王演庄孙家不但与大明帝国藩王府有关系,并且关系还挺硬实。

那么,王府典宝、王府典仪是个什么官,王演庄孙氏族人到底能跟着占多大光呢?

据《明史●职官志》,明代藩王府分设王府长史司、护卫指挥使司、王府仪卫司及宗人府等,其中王府长史司处理王府日常事务,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长史司长史正五品,下设审理、典膳、奉祀、典宝、纪善、良医、典仪、工正、伴读、教授、仓大使、库大使等。其中典宝章王府符牌,正八品,典仪掌陈王府仪式,正九品。兄弟二人在藩王府担任副县、正科级干部,族人沾光为藩王府收个租子管理庄田,应该不大离谱儿。

衡王府铜钟

据查,明代两百多年间,先后有六位宗室亲王分藩山东。他们分别是: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庶七子齐王朱榑就藩青州府,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庶十子鲁王朱檀就藩兖州府,永乐二年明成祖嫡二子汉王朱高煦就藩乐安州(州治在今惠民县,属济南府,下辖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成化三年明英宗庶二子德王朱见潾就藩济南府,弘治十二年明宪宗庶七子衡王朱祐楎就藩青州府,弘治十五年明宪宗庶十二子泾王朱祐橓就藩沂州。其中,齐王、汉王、泾王皆一世而国除,且年代与元勳、元善兄弟不符,唯鲁、德、衡三王与明朝始终。此三王之中,济南、兖州距离即墨相对较远,藩国相对不宁,唯有青州不但距离即墨近,且藩王不折腾不闹事,一直传了六世七王,朱氏子孙繁衍达千人。因此若是在王府安稳当官且能照顾到家族后人,孙元勳、孙元善兄弟最有可能担任的,是青州衡王府的典仪、典宝。

衡王府铁鹤

青州衡王府与即墨渊源颇多。清乾隆、嘉庆间即墨首富李秉和的祖上、李家周疃李氏五世祖、华楼先生李时贵,就担任过青州新乐王府教授。而新乐王即新乐端惠王朱厚燫,是青州衡王朱佑楎的第三子。考虑到就藩年龄,李华楼与孙元勳、孙元善兄弟应同属王府长史司领导班子,是老乡兼同事。花楼先生李时贵在青州周新乐王府教书十年,虽然干得不太顺心,周疃李氏家族后来也受影响,后人不但成了即墨首富,还出了三十名秀才,六名贡生。

因此,如果说王演庄因家族中有人在王府当官儿,从而家族中人得以主管或耕种王府庄田,由此而名村王元(演)庄,还是比较符合历史逻辑的。王元庄所言之王园(苑)之王,最可能的就是青州的衡王府。

王演庄连心桥

王演庄孙氏家族自明天顺年间(公元-)以降,为官出仕及受褒封褒赠者三十八人。出过一名进士,四名举人,二十名贡生,一百名庠生(秀才),二十名太学生,三名礼部儒士,十二名乡饮耆宾。更有博学能文的孙忭、正直方严孙若曦、守孝不知年的孙诒谐、编纂乾隆版《即墨县志》的孙士斗、孙希喦父子等见载于《即墨县志》。我想除了孙氏家族子弟诗书继世的不懈努力之外,恐怕多少也得益于皇家王族风水的照抚吧?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饷》、《铁血顺风号》、《烟火孤城》、《我的野蛮同桌》。

目前代表作:《双车错》、《洪门令》、《瞒天过海》、《坐上火车走江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