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凿壁偷光的匡衡,封侯拜相又被贬为庶民

凿壁偷光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是匡衡自幼家贫,借墙缝偷过来的灯光来学习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有点经不起推敲,匡衡是西汉时期人,当时的油灯灯火昏黄,透过墙缝的灯光应该已经黯淡到不起任何作用了。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在其真实性上,而是透过这个事情的本相,来还原匡衡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终成大器的本质。成名后的匡衡,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封侯拜相。有了封邑后的匡衡最终却因一个贪念,被贬为庶人。

精于《诗经》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今山东枣庄峄城区附近),家族世代为农。匡衡勤奋好学,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精力之充沛异于常人。他特别擅长于为人讲解《诗经》,在演讲时,他经常会加入自己的见解,让整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学而优则仕,汉朝通过射策考试,来选拔人才。所谓“射”就是将试题写好后,参加考试的人进行选择题目的过程。匡衡参加射策,因多次跑题被列为丙科,被任命为太常掌故,调任平原文学地方官。学者们向朝廷推荐匡衡,认为他应该在京城担任文学官,理由是许多学生都追随匡衡,到平原这么偏僻的地方学习很不方便。经过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的面试,考的题目正是匡衡的长处《诗经》,匡衡的回答让萧望之深感佩服。萧望之就向朝廷举荐,当时的皇帝汉宣帝对儒生并不太喜欢,就将匡衡打发回去了。

当时,皇太子的刘奭认为,匡衡是个人才,暗中留意于他。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即位,经过乐陵侯外戚史高的推荐,匡衡被任命为郎中,之后升迁为博士、给事中。

劝谏君王

每当有日食、地震时,匡衡都不失时机地上书进谏,他引经据典地劝说汉元帝行德政,亲贤臣远小人。匡衡也因此得到了升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对傅昭仪和她儿子定陶王刘康的宠幸程度,远远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引用了周成王的继位后褒扬周文王和周武王功绩养其心性的例子,希望汉元帝思考一下汉朝祖先开国之不易。治国如同治家,让汉元帝慎重考虑处理皇后和昭仪的关系,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如果尊卑部分,国家将陷入混乱。

匡衡当太子少傅期间,屡次上疏陈述朝廷的得失,朝堂上议事,他也经常引用经典来对答。

封侯拜相

言论既符合法度,又深明大义。在汉元帝眼中,匡衡是公卿之才,所以提拔他称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已经是名列三公,建昭3年(公元前36年),匡衡接班了去世的丞相韦玄成,成为了大汉的丞相,封为安乐侯,食邑六百户。

汉元帝时期中书令石显专权,韦玄成和匡衡都惧怕石显不敢上疏弹劾他。汉成帝继位后,石显失势,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趁机弹劾石显以及他的党羽,石显被罢黜。不久,司隶校尉王尊以匡衡之前放任石显专权为由向皇帝弹劾他,被皇帝驳回。匡衡怀着愧疚和恐惧的心情,托病请辞并交出了安乐侯的印绶。汉成帝赏赐匡衡上尊酒、养牛后,匡衡才勉强参与政事,匡衡也因为自己的心理不安而经常上疏辞官,但每次都被成帝驳回。

匡衡之子越骑校尉匡昌醉酒杀人,其下属与匡昌的弟弟想劫狱。事情败露后,匡衡光头光脚地去找成帝谢罪。

恰巧此时,司隶校尉弹劾匡衡利用地图漏洞,扩大封邑土地,多收粮租。

因贪被贬

也就是这件事情,造成了匡衡被收回封邑贬为了庶人。当初匡衡乐安侯的封邑应该是顷,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画地图的误将闽佰画作平陵佰,十余年后,匡衡获封临淮郡,以平陵佰作为的疆界。这样匡衡的封地就多出了顷,大约00亩。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年32年),郡重定国界,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向丞相府作了汇报。匡衡却示意下属按照旧地图行事,郡守无奈,只得按旧地图划界,千余石粮食就归了匡衡家。

被贬为庶民的匡衡不久死于家中,其子匡咸也是为博学之士,官至九卿。

无眠心语:

匡衡两次成名都因为“偷”,年轻时候家境贫寒因为学习,“凿壁偷光”而被广为称颂,晚年却因为一点粮租“偷地”在他的政治生涯上留下了污点。

匡衡后来虽然封邑的问题上德行有亏,无眠认为在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必要有所避讳。毕竟人无完人,应该让学生们知道匡衡完整的一生,并让学生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匡衡好学优点足够。身居高位的匡衡,博学多才,是汉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如果在封邑的问题上,戒除自己的贪念,他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完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