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戚宦官大臣的稳定三角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40907/i6shgil.html

时机不对

努力白费

学习笔记

一、反面案例:心无容人之量,眼无大局之观,话无理辩之力,论无摧敌之锋

二、企业内最重要的就看能不能与人共事,能不能善于协调。为官之道,莫过于此。读书人常常尖嘴利舌,追求完美,不意之间,把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

三、外戚、宦官、大臣换现代就是舅舅、保姆、职业经理人,作为常人来说亲近舅舅和保姆是自然的,但史书上亲近舅舅是傀儡,亲近保姆是昏君,亲近大臣反而是贤君圣主。其实没有政治智慧,亲近谁都不安全。亲近大臣被说成圣主,那是因为史书大多数文人大臣写的。

四、外戚、宦官、大臣构成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当压缩一个角的时候,另外两个角也会变化,直至最后这个组态被彻底打破,那就到了重组的时候了。当皇帝的,从来都要防止他们几家结党,抱团,只有这样,他才能拉一派,打一派,安抚一派,才能保证他作为裁判的位置,切忌旗帜鲜明的选边站,大臣可以,皇帝就不行。

五、根基不稳就想有一番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往死里弄你。君子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原创敖让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资治通鉴》汉纪孝元皇帝初元二年前四七年

乐陵侯史高因为是外戚,受命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做他的副手。萧望之是当时名儒,与周堪都担任过皇帝的老师,情谊很深,皇帝很是信任,屡次宴请接见二人,谈历代的安危兴衰,陈述国家的大政方针。

萧望之推荐皇族出身,精通儒家经典,又品行纯正的散骑、谏大夫刘向兼任给事中,又推荐侍中金敞,同在皇帝左右,纠正皇帝的过失。

四人同心协力,筹谋商议规劝引导皇帝实行古代制度,打算多方纠正政治上的失误;皇上对此心意向往,且纳用其言。史高不过在高位充数罢了,因此和萧望之有了嫌隙。

一、材料背景

前48年冬,汉宣帝刘询崩于未央宫。临死之前为汉元帝刘指定了三个辅政大臣:以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以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以周堪为光禄大夫。三人受宣帝遗诏辅政,共领尚书事。

宣帝生于掖庭,从小就被丙吉送到外祖母贞君家抚养,而外祖母年事已高,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史恭和表叔史高父子,史高是把宣帝养大,看着宣帝长大成人的表叔。

武帝朝,卫太子之乱,卫太子一系尽诛,已经没有非常亲的亲属,这个表叔,其实跟亲叔没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但凡跟卫太子家有点关系的,大多急于和宣帝撇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史家不避生死,坚持抚养宣帝。

所以说,这个史高,是从小把宣帝抚养长大,看着宣帝长大,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表叔,比亲叔还亲。

这就是宣帝安排史高辅政,而不是许家外戚辅政,其原因就在这里,养育之恩深似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史高,是宣帝绝对信任的人,即使君臣,也是长辈。

萧望之是谁?

萧望之是萧何七世孙。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了萧望之的祖父手上,就已经泯然众人了,此时距离西汉开国已经过去年,到了萧望之这辈,已经是祖、父三代务农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萧丞相家的子孙耕读传家,史称萧望之对《论语》有很深的造诣,是当时有名的大儒。被丙吉举荐给霍光,但又看不惯霍光的法家做派,所以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直到霍光死后,宣帝亲政,彻底铲除霍氏势力,萧望之参与了倒霍,向宣帝上奏,弹劾霍家,打响了倒霍的第一枪,才慢慢得到宣帝的重用。从大行令的司礼官,一路做到御史大夫,同时兼任元帝为太子时的太傅。最终却因为陷入政治斗争而自杀。

周堪是谁?

周堪是元帝为太子时的少傅,和萧望之一样,都是饱学之士。师从夏侯胜,而夏侯胜则师从倪宽,倪宽的老师是孔子十世孙孔安国。所以说这个,其实就是此时的儒生。

汉元帝喜爱儒术,硬逼他学法家也学不进去,宣帝因材施教的给他找两个儒学大家当老师也在情理之中。

二、萧望之失败在哪里?

1.力量不足

汉朝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鉴于霍氏之乱,没有设大将军。此时车骑将军就是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

军事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萧望之仅仅占了一个前将军的席位,不足以支撑自身的政治诉求。

2.时机不对

外戚执政的土壤,在于皇帝的信任。特别是像史高这种久经考验的外戚,汉宣帝任命他以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必然会临终前对汉元帝三令五申史高的重要性。

此时此刻,史高就好比皇权的一根拐杖,汉元帝刚刚继位,正是需要这根拐杖的时候。萧望之在皇权立足未稳之时想搞掉这根拐杖,实在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此时皇帝和史高的矛盾还未展现出来,这个时候皇帝还是以求稳为主。

所以,当萧望之想要对外戚势力动手的时候,皇帝不仅不同意,还反手把萧望之的党羽刘向调离了关键岗位:

三、萧望之应该怎么办?

萧望之的失败,败在力量不足,时机不对。纵观历史,辅政大臣和皇权的矛盾,往往产生在皇帝能够独立执政以后,比如说唐高宗李治时期,年登基,年对辅政大臣动手,这6年的时间,是李治的适应期。

此时汉元帝刚刚登基,萧望之就针对外戚重臣,而皇帝与权臣的矛盾未显,皇帝对外戚的倚重又正是最需要的时候,此时发难,非常缺乏理智。

时间对萧望之是有利的。萧望之这时最好的办法还是应该潜龙勿用,韬光养晦,与人为善,暗中积蓄力量,而不是自己跳出来搞政治斗争。

应该多让史高做事拍板,而不是把他边缘化,只有把史高推上风口浪尖,做得多错的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独掌乾坤的需求越来越强,皇权对外戚的矛盾越来越深。

等到时机成熟,皇帝有了丢掉这根拐杖的决心,萧望之再通过自己积攒的力量,去帮皇帝打个助攻,以汉元帝对儒家的推崇,何愁不能实现政治主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