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如何以科技助农、人才兴农
4月10日
《人民日报》第5版
对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进行教育时评
文章中提到,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春耕热潮中,跃动着一群年轻的“播撒春雨”的身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入户走访、发放玉米种植“明白卡”;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根据农户反映的小麦种植问题,开展农业技术研究……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背靠的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依托的是涉农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力量,孕育着广袤乡村美好的未来。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广阔的田野是授业课堂,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通过科技小院,学生们从书斋走向村庄,切实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并锻炼吃苦耐劳、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努力做到扎根大地、接地气。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结合,有助于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从年起,青岛农业大学建立的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承担的包括乐陵的小麦、玉米和金丝小枣在内的两个山东科技小院,已经带动周边村庄实现了科技致富。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陈延玲是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以科技小院模式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她与同伴们就在吉林梨树科技小院中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年研究生入住科技小院时间不少于天,而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在小院驻扎时间每年达到天。常年住在小院里的是学生,但他们背后是专业导师团队和各种农业科研实验室力量。在科技小院驻地,村民们几乎都能从科技小院受益。
莱西市双合村村民裴英记得,去年,她地里的西葫芦秧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叶子都焦枯了,试了各种农药也没能控制住病害的迅速蔓延。眼看这茬西葫芦长不成了,她到科技小院咨询,能不能把秧苗拔了,埋到地里还田,像小麦秸秆还田一样培肥土壤。
正在科技小院工作的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唐文慧觉得,秧苗马上要结果,铲除可惜,不妨先找找补救的方法。她和同伴郭梦瑶到了田地里查看植株病变的总体情况,选择病变严重的植株观察。秧苗除了焦枯,既没有虫害,也没发现其他病害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们打电话向导师陈延玲求助。
陈延玲根据照片,指导她们取了西葫芦叶片,并帮他们联系了医院主攻植物病害的杨倩倩副教授。杨倩倩将西葫芦叶片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罪魁祸首——真菌,通过真菌的形态,确认是霜霉病。最终,杨倩倩给出了解决方案:用烯酰吗啉来防治。学生们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裴英。按照学生说的方法,裴英的西葫芦秧苗一周之后就恢复了生机。那一茬西葫芦上市后收益两千多元。
春耕时节遭遇疫情,莱西农户和科技小院实现了线上联系。小麦种植时间晚,麦苗尚未起身,如何护理?学生查阅资料,请教导师,把多个成型的单项技术和当地土壤、温度等环境结合,给出解决方案。“对研究生来说,想要短期内得出新的技术成果比较难,但是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成型技术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生对某一类农作物涉及的国内外技术有很专业的了解,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生综合利用技术,就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陈延玲介绍。科技小院培养模式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青岛农业大学建立的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专攻的特色农产品项目,小院建立前,小院团队专家会对当地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调研,小院建立后,学生和老师们进行作物养分优化管理,按照作物的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从时间和数量上进行精准施肥。深入挖掘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核心问题,引进单项技术,并创新集成作物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手把手教农民使用集成技术,做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
为方便农民长期巩固培训知识,“科技小院”师生建立了科技长廊和科技展板,让农户可以随时了解技术要点。在农忙时节,只要农户一个电话,“科技小院”师生就可以零距离入户指导。团队师生还开设了晚间课堂、田间学校等技术培训方式,培养一支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把当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培养成“土专家”。
几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累计开展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农民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名,推广“夏玉米同步营养肥”超过亩,节约纯氮投入29-45吨,节约农户氮肥投入8.7-13.5万元。
在农村办少年儿童免费课后托管班,教留守的妇女们跳舞和写字,在七一、中秋这些特殊的节日给村里办晚会,每天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