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王韧 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年)》,提出到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8月19日,山东省发布《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按照山东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目标,到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亿元。 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东京奥运会已经顺利闭幕,北京冬奥会进入筹办冲刺期。奥运会正在掀起体育产业发展的大热潮,山东应充分把握新一轮“奥运机遇”,推动体育产业实现大发展、再上新台阶。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仅约1%,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仅约1%,对标发达国家2%—3%的比例,成长空间依然很大。“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为克服疫情对体育产业带来的冲击,我国也会加速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型升级,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在体育企业培育方面,将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 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基础上,将会择优确定一批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作用,鼓励各地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高端体育消费回流。历史最好成绩,山东体育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在中国奥运金牌的版图上,许多省市成绩耀眼,显示出了背后丰厚的体育“家底”。 浙江省延续了浙江“届届奥运有金牌”的殊荣,其针对体育产业推出的政策也十分具有创新性。其中一个名为“浙里炼”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培训指导、赛事活动等十几项线上服务,受到7万多活跃用户的信任。此外,浙江省也在全面推进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完善长三角地区联合办赛体制机制,提升联合办赛能力,共同申办承办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 广东省获得5枚金牌,位列全国第五,但其相关上市公司数量高居全国第一,反映出广东省更加注重体育行业背后的商业效益。 山东是传统的体育大省,也是奥运金牌大省。在本届奥运会中,山东省获得金牌数量、参赛人数、参赛项目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反映出我省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 体育产业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山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山东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若干文件。此外,山东还编制了《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报告》《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纲要》等规划文件。 体育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十三五”期间山东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亿元,共创建2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德州乐陵、庆云和宁津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园,青岛即墨体育科技创新园,威海核心蓝区渔具制造产业园,济宁嘉祥运动手套产业园,滨州惠民体育绳网等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体育局与山东省文旅厅创建3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赛事,67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实施“体医融合”试点工程;加强“互联网+体育”创新实践,打造了山东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和山东体育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 体育产业载体平台成效明显。年以来山东先后成立了山东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组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集团,举办了首届山东(临沂)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中国体育智能制造创新大赛,为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推动“体育+科技”“体育+金融”创新融合发展 把握体育产业发展大机遇,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应在以下方面加以着力。 加快发展壮大优势体育企业,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以组建山东省体育产业集团为契机,支持各市打造体育类产业集团,构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产业链衔接配套、各环节高效协作的体育产业生态。充分利用体博会、文博会等重大活动,开展多渠道推介,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体育产业项目。加快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重点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体育企业向园区基地集中,突出核心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配套集聚优势。 培育高水平特色体育赛事,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继续在结合地区体育传统和优势项目上做文章,着重培育凸显区域自然生态优势、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自主IP赛事。大力培育冰雪、自行车、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体育赛事。加强黄河流域、大运河流域、沿海地区体育产业协作,策划开展联动赛事和活动,发挥青烟威区域优势,加强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民间体育产业交流。 继续做好体育融合创新发展,重点推动“体育+科技”“体育+金融”。优化山东“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发展路径,下一步着重在科技、金融支持体育产业方面发力。在“体育+科技”方面,实施一批体育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推进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在“体育+金融”方面,结合资本市场特点,以股权投资基金方式,探索建立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探索体育品牌、知识产权等评估质押,不断创新体育金融产品。 准确把握体育消费发展趋势,促进体育消费扩量提质。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着力提升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体育消费,依托体育场馆、商业购物中心等载体,打造综合性的体育消费聚集区。以青岛、日照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市场主体在资源整合、业态叠合、消费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尽快推动一批消费试点项目。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居家健身、云赛事、云健身、智慧体育客户端等新产品和新模式,提升线上体育消费水平。(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