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城魏集古镇胡集书会黄河系列

引言—名字由来

清咸丰《武定府志》:惠民沟“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明景泰中徒骇河溢,北入黑洼渚,因凿此沟导洼水入沙河。岁堙塞,嘉靖二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因名惠民沟”。县名来源于此。

惠民县今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

黄河图

黄河自西向东沿县界南部流经惠民。

孙武古城

孙武古城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它以宋代千年古城遗址为基础,以孙子文化为主题,通过7.2公里的护城河环城水系有机串联,把孙子兵法城、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武定府衙、武圣园、千年古城墙、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古城公园、月亮湾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孙武古城旅游区涵盖了兵学文化、古城文化、鲁北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等诸多元素,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秦汉、明清建筑群,又有原生态的绿色园林风光,还有近现代实物展示的军事兵器展,广大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兵学文化,尽享千年古城。

魏集古镇

魏集古镇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惠民县魏集镇,通过古色古香的魏集老街把魏集古村落景区、魏氏庄园景区和黄河风情带连成有机的整体。

古村落内河道交织,古街错落有致,古镇古码头,黄河文化、鲁北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在这里融汇,再现了作为唐朝重要驿站永安古镇的历史风采。景区内还形成以特色小吃街、手工作坊街、民俗主题街、世界精品民宿文化风情园、网红玻璃栈桥、农耕园等为主的消费业态,成为集“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魏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树德堂、徙义堂、福寿堂三组建筑组成,是我国北方唯一现存的一座城堡式庄园。其中,树德堂由宫廷营造社大师设计,将城垣建筑运用于传统民居之中,因其浓郁的军事防御色彩而著称,是孙子兵法在民居中应用的典范。既承袭了北方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之势。

徙义堂与树德堂几乎是同期建成,将主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惠民制鼓、清河镇木板年画、河南张泥娃娃等,主人魏肇祥是从医的,杏林文化表现得也非常突出。节假日期间将举行说书、刻木板年画、剪纸等文化表演。福寿堂最突出的建筑特色是具有山西晋中风格,是一座典型的阁楼式建筑,又称为楼院。福寿堂堂号,取“幸福、长寿”之意,将展现古代婚庆文化、祝寿、满月抓周等鲁北民俗。

魏肇庆(~),字燕昌,魏集大地主魏毓炳的后代,官至武定府同知。他家土地占全村的三分之二,并在北京、天津、青岛、济南、滨州等地设有当铺和银号。他在雇工剥削和高利敛财的同时,亦向县粥厂捐钱谷济贫,又捐银两资助知县沈世铨重修《惠民县志》,赚得“乐善好施”之名。年(清光绪十六年),耗巨资修建两角带炮楼的城堡式庄园,三年乃成。

非遗文化—胡集书会

“胡集书会”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据民间传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二为胡集书会的“偏节”,十五为“正节”。每逢书会,艺人们于十一日晚前赶到胡集,借宿在村民家,集体进行“望空”、“报门”等联谊活动,次日早8时至下午1时,聚集在镇东南的干沟附近,择地演唱。

书会上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曲艺表演形式。附近群众及各村的“请书”代表轮番前来观看,选定艺人及节目后,拿走艺人的乐器以表示成交。从当日晚至正月十六,艺人在约请演出的人家或单位连演4天,所得报酬颇为丰厚。

民俗文化—东路梆子

惠民县东路梆子戏,原名梆子腔,也叫山东吼,是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演出场面较大,流行区域较广,被群众称为“大戏”。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多方面的调查,东路梆子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在明末清初时,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即梆子腔)。公元年传入惠民县,这种腔调和演唱形式随之在惠民县逐渐兴起、流行和发展起来。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创造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这种同州梆子无论在念白、唱腔、表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这种变化了的同州梆子,都称梆子腔。可是横笛梆子(即现在的河北梆子)也称梆子腔,这两种梆子还经常同台演出,为了区别这两种梆子,同州梆子被称为东路梆子(因其多流行于济南以东和东北),横笛梆子被称为西路梆子(因其多流行于济南以西和西北)。

到清代嘉庆年间,惠民县大湾老艺人张广成、张久成等人,把它进一步发展起来,盛极一时,整个渤海区,无论是买卖会还是神社会,只要唱戏,都愿唱东路梆子戏。东路梆子日渐受到群众欢迎,其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到清末,山东大部,河北南部以及京津地区,以周康、周买子、贾兴、连拐子为代表的东路梆子戏,就很出名了。当时在惠民、章丘、商河、乐陵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情愿砸了面缸,也要看周康;周康演关公,三天不上工”。

地方特色—武定府酱菜

惠民县腌制酱菜的历史悠久,兴于明,盛于清。发展到清代中叶,已成为邑之特产,远近闻名。当地人探亲访友,外地来往客商无不带几篓“武定府小菜”作为礼品分赠给亲朋好友。武定府酱菜,又称为武定府小菜。因惠民城是州府驻地,清雍正十二年(年)升州为府,故以“武定府小菜”冠名。

武定府小菜作为一种商品、礼品、贡品,被世人所青睐。又因其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获得“贡呈小菜”之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武定府酱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现代工艺,研制成了独一无二的武定府酱菜,相继推出了一批老字号品牌,使武定府酱菜形成了糖醋类、酱制类、泡渍类、豆制品类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后序

惠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秦为厌次县,治今惠民县东北。西汉改为富平县。东汉复名厌次。北齐省入阳信县。隋复置于北旧州城(今辛店乡先棣州村),属渤海郡。唐为棣州治。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年)移今惠民县治,为棣州治。明洪武初棣州、厌次县并废。六年(年)复州,改名乐安县。宣德元年(年)改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年)升为武定直隶州;十二年升武定州为府,置惠民县为府治,取城南惠民沟为名。这里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

大美山东、大美滨州、大美惠民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