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德州之一说说德州之德齐鲁壹

马惠彬

州字从“川”、从“丶(zhǔ)”,“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如黄河、长江、淮河等;“丶”字音义同“主”,意为“入住”、“进驻”。

“川”字与“丶”字联合起来,就表示“住到河边”,即在河边建有城墙或土坝,抵挡洪水的城市。“住在水中”即在平地和洼地上,建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

德州地处鲁西北平原,沿黄河故道、居运河之畔,气候宜人,自古就有水陆交通便利之利。这里历史悠久,既有大禹治水的足迹,也有后羿射日的传说;曾是“少康中兴”的舞台,也是董仲舒求学之所在。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浅海,随着几度沧桑的变迁。多年前,一条奔腾咆哮的黄河,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将这里淤积成了陆地。根据,德州境内发掘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了,成为华夏文化、古代文明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黄河形成以来,德州便成了它入海的流经之地,黄河涯、李船头、孙家河涯、陈公堤口等古老的村名,以及黄河故道的遗迹,诸多流经德州区域内的河道均与黄河有关。所谓“禹疏九河”的马颊河、徒骇河、胡苏河等,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名子和名字的来源的传说故事;钩盘河、鬲津河现虽被岔河和减河所代替,但它们的存在仍可引起人们对古黄河的回忆。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秦初,德州始为县。楚汉时期,德州既是县冶,又是平原国之国都。鲜卑人拓拔氏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于今陵县东南三十里,安德故城置安德州郡。

《魏书·地形志》载:“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渤海,中兴中复。”隋文帝开皇三年()罢郡为州,废安德郡为县,改安德郡为德州,德州这一名称开始出现。

南朝陈徐陵《孝义寺碑》:“昔岱山徙号,重华著其受终;德水移名,秦人表其嘉运。《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贺圣欢》:“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史记·封禅书》中说:“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又曰:……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名黄河曰德水。”《长河志籍考》曰:“德者本以德水为名”。

黄河自古就经德州而入海,德州即是建在黄河岸边的城镇。所以,德州自古就多水,有“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的说法:因德州为黄河、古九河的流经之地,故汉朝取德水安澜之意名曰安德,唐朝置州时省去“安”字曰德州。

何为九河(书禹贡)既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为九河。即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后来,各种史志的记载对此九河的说法不一:

汉唐以来,诸儒访求古足迹,就所见之断港绝潢,指某河某河,似乎是非不可知。然河自大陆以北,顺势下趋。禹时九河,自当在德州以上,河间数百里之地。九河的位置是:徙骇在沧州青池,太史在南皮县,马颊在稳隶州,覆甫在安德,胡苏在无棣,临津在东光,简、洁在临清,钩盘在乐陵,禹律在饶安,这就是古九河所流经之地。汉书地理志:山东济南府平原县北有笃马河,相传即马颊河;德州有覆融河;河间府东光县东南有胡苏河;南皮县城外有简河、洁河;济南府乐陵县东南有钩盘河;德州西南有鬲津河;其太史河据齐乘在清沧二州之间。明·统志:“亦非无据,盖九河故道,自春秋时已湮废迁徒”。

鉴于以上的记载,致使后人无法对九河名称进行统一。只好将此解释为:古代黄河下游诸多支流的总称,也泛指黄河。

至于“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的说法。现代人多认为:徒骇、马颊、减河,运河,岔河等是在德之“五河”。可面对现实,只能说它们是德州现今的“五河”,首先禹时,还没有挖掘没有运河,故古时“其五在德”的说法,今考只有三河流经德州,其他已无法证实了。但无论怎么说,黄河自古流经德州,大禹治水时,为建在黄河岸边的小城德州留下了:“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的名言。故德州之“德”源于古德水的说法是无疑的。

德州历史悠久,抚古追昔、溯源觅迹,历朝历代均有史可证:德州先民劬劳,魏时在这片沃土上筑土立城。夏、商、周三代这里为有鬲氏之国。秦废分分封制后置鬲县。因秦代改黄河为“德水”,故取德水安澜之意改为“安德”,后汉改为“广川”。隋开皇三年()为德州、唐为“长河”、宋为“将陵”、元为“陵州”后降为“陵县”、明清均为“德州”、民国为“德县”、建国后为“德州市”、后改为德城区。

综上,自秦汉至今,德州的称谓历经数次更迭,但每次无论改为何名称,都未离开过水字和水意,也没有离开过这块沃土,更没有出现过东移西迁。德字涵蕴丰厚,意义深远。但德州之德是因水而齐名的,故这个德字,它彰显了德州悠久的地域历史和水文化,是这种水文化而造就了温和、淳朴、厚重、诚实、容忍的德州人。

德州因水而兴旺,因水而融入了华夏之名城;德州除有禹时留下的“九河流经”外,另有汉代称之为的屯氏河、隋代称之为的永济渠,都在德州境内流过。至元朝开通会通河后,才被改称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德州段,明代称卫河或御河,清朝称之为南运河。自此德州才有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名。

经几百年、乃至千年来的更迭、变迁,我们的祖先一直就在这块沃土上勤奋劳作,使德州大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几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德州以运河为主,加之其支流岔河和减河的流经,自然而然的将城区划为四大片。在历史上,由于砖城的修建、运河的改道、铁路的贯穿,在德州城内外形成了水域片片,又有了百个海子而形成的水城之美称。

水赋予了德州以生命,也培育了这一方人的性格和文化品位。比如,德州人既有大平原般的宽厚、稳重的性格,也有着水一样的包容、温和的品德。德州因水而成为多元化文化的汇聚地,而德州人能在不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吸取了其精华,造就了德州的文化。

德州人之所以温和、淳朴、厚重而又慷慨仗义,能像水一样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也正是因为德州人接纳和吸收了多元性的文化素材,才有了容忍、不排外的性格。德州之所以是一个具有容纳性的城市,接纳了南来北往的人,也正是因它融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

由于漕运的兴旺,运河将沿河各地的优秀文化而带入,经德州人的提炼、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城水文化,故她独具特色、内涵浓厚、意义深远、源远流长。

所以,要想了解德州,必须了解德州的“水文化”。即德州因水而兴衰的历史,也就是今日人们称谓的运河文化。运河清而德州兴。

注:

1、德州境内的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永济渠,至元开通会通河后才称大运河(亦称卫河或御河)。

2、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后,又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见《隋书·炀帝纪》上)。

汉代称屯氏河,曾是黄河故道。《辞海》(年版)载:“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入海”。“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在年给临西县水利局徐登阶信中称“据有关资料,现在的卫运河自临清经武城至故城一段,应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作于年6月23日)

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男、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余篇、二百万余字。并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话》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