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棠论文广西北部湾楹联习俗论略

广西北部湾楹联习俗论略

侯艳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将对联悬挂于堂宅殿阁的楹柱(厅堂前部的柱子)上,因而又称其为楹联。其形式是由字数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语意相关的两句文字组成一副联语,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与均衡对称之美。“楹联是文言世界最后也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它用毛笔书写,融会了书法的美,张挂于庭院,又沟通了建筑的美。它兴起于文人的情趣,又流行于市井的门楹,把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连成一个整体”[1]在建筑内外张挂楹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采用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过年期间悬挂桃符的习俗,目前普遍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写于桃木板悬挂在卧室门上的[2]。这一习俗至明清时期尤为兴盛,在历代宫殿寺观、各地住宅园林、各式厅堂斋室,以及风景名胜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以说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配,是独特而又直接地表现中国文字、文学的一种形式,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楹联习俗在中国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楹联习俗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其高度重视[3]。

广西北部湾地区有不少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及古建筑群落,是集中展示传统楹联习俗的文化场所,如被广西楹联学会命名为“广西楹联文化第一村”的灵山大芦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数百副楹联,楹联习俗成为其特色文化。“传世楹联是大芦村劳氏传统民居文化的精华。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里面的居民总是用鲜墨新纸,将出自他们祖先之手的联语重书一番,郑重其事地贴在约定俗成的固定位置,数百年薪尽火传沿袭至今。这一民俗现象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目前有关广西沿海地区楹联习俗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有必要深入考察。

按民间楹联张挂习俗的不同,传统楹联一般可分为五类:一是“门联”,挂于门两侧;二是“柱联”,对称地挂在柱子上(楹拄);三是“壁联”,对称地挂于墙壁;四是“梁联”,刻画于顶梁;五是“屏联”,刻画于屏风,这几类楹联在广西沿海地区楹联习俗中都有应用和鲜明特征。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及研究,拟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楹联中的主要几类分别考述,以见其楹联习俗之特色。

一、以门联彰显社会地位与家风的传统习俗

古人常以门第来指代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因而特别重视建筑的大门,与之相配的门联一定要言简意赅,庄重典雅,精工写刻,气势不凡。大门门联,特别是祖屋(公祠)门联多透露出家族的源流和家风家训,往往与家族堂号相配合,高悬门楣及两侧,大气醒目,标明身份、彰显家族地位。广西沿海古建筑中这类门联有很多,表明当地各大家族多源自中原,他们以系出名门而自豪,并以楹联习俗来表达他们继承家风、光大门庭的信念,试举几例以窥全豹。

灵山大芦村劳氏祖屋门联为“武阳世泽;江左家风。”这副门联简要记述了大芦村劳氏家族的来源及劳氏名人,表现出根系名门的气度及家族自豪感。“武阳”是劳氏郡望之一,上联典指劳氏先世原在山东蓬莱州即墨劳山,因此而得姓氏,后入中原寓居山阴,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迁居武阳郡成武阳世系;“江左”即江东,下联典指劳氏名人劳钺事迹,他是明代进士,江西九江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很好,深得百姓的拥护,后迁任湖州太守、知府,卒于任上,后被为湖州府城隍神,供奉至今。

钦州市刘永福故居“三宣堂”大门楹联为“枝栖古越;派衍彭城。”这副门联表明了钦州刘氏迁徙发展的源流。“越”同粤,钦州属于“古越”之地,上联典指刘永福家族来此定居,形成刘氏家族在古越这一支;“彭城”即今江苏徐州,下联典指这支刘氏源出彭城。上下联分别讲述源与流,切合“三宣堂”主人的实际情况,将刘永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之流与彭城刘氏之源并提,恰到好处地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一副难以移易的佳联。

合浦永安村刘氏“天禄第”门联为“禄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这副门联简述家族来源及名人事迹,是刘氏家族通用联,与前述刘永福故居门联的创作手法略有不同。下联与上文“派衍彭城”同意,典指刘氏先世源出彭城;上联典指汉宣帝时的大学问家,曾在“天禄阁”校书的刘向。相传他勤奋好学,经常苦读到深夜,一天黄昏,一老者看他如此勤奋,吹燃手中藜杖为他照明,于是便有了"禄阁流光"的典故,刘向好学成才的事迹,既是刘氏后人的骄傲,也一直激励着他们步武先人,这种勤奋精神就作为刘氏家风代代传承,演化成“禄阁家声”之典,永昭门庭。

合浦永安村吴氏“昭武第”门联为“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这也是一副记述家族源流的楹联,这一联并非特指本支吴氏的近源,是吴氏家族通用联。“渤海”是吴氏郡望之一,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上联意指吴氏先世原在渤海郡;“延陵”也是吴氏的郡望,在今江苏武进县,下联典指吴氏亦有延陵一派,不论渤海或是延陵,吴氏世系家声绵瓞久远,兴旺发达。

合浦永安村黄氏“千顷第”门联为“江夏家声远,颍川世泽长。”这副门联亦属家族通用联,此联取黄氏历史名人典故,以歌颂先人功德为主,兼及家族源流。“江夏”是黄氏郡望之一,今在湖北黄州武昌一带,上联典指江夏大孝子黄香,颂其事迹传颂千秋;下联中的“颍川”在今河南禹州,但非黄氏郡望,此典意在颂扬黄氏先贤,被誉为“治行天下第一”的黄霸,他曾任颍川太守。

除家族宗祠外,永安古城还有一座忠孝祠和一座合飨祠,忠孝祠门联为“忠矣邑侯,救民昭烈;孝哉贤子,殉父流芳。”热情表彰了忠臣孝子。合飨祠门联为“合百族游魂,主无归者;飨四时祭品,鬼不馁而。”这座祠堂将男女无主孤魂、百族无归游魂的灵位合于一殿祭祀,这种形制的祠堂在全国都比较少见,颇有特色,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另外,书院门联一般文学水准较高,如浦北著名的大朗书院大门楹联就鲜明展示了书院特点,其联云:“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大成”“尼山铎”皆指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孔子被尊为“天之木铎”“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此处“大成”亦指在道德、学问、事功方面取得大成就。振铎本意是摇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振铎以为警示,后来引申指代为从事教职;“浦水珠”化用“合浦还珠”的典故,浦北古属合浦郡,传说东汉时期合浦郡即以盛产珍珠闻名海外,但因贪官污吏为获利而过度捕捞,造成珠蚌迁移,珍珠产量越来越低,后来孟尝当了合浦太守,他革除弊端,为民兴利,很快那些迁移出去的珠蚌又重回合浦,比喻珍贵的东西失而复得,浦水珠即指极其名贵的珍珠。下联意为文才朗润,美质华彩可比合浦的明珠。全联以鹤顶格嵌入“大朗”书院之名,浦水珠之典切合书院地理位置,尼山铎之典切合书院职能,用典恰当,文意高雅,既表达了继承先师道德,倾力教学的志愿,也寄托了对学子的殷切期望。这副门联辨识度极高,是为大朗书院量身打造的,可谓名实相符,正是门联创作的章法。

二、柱联以展示地方特色、张扬人文情怀为主

柱子是建筑结构的构架件,数量众多。柱联有檐柱(外柱)联、屏柱(墙柱)联、川柱(穿柱)联、灯柱联、神柱(神台)联、中柱(金柱)联等。门联代表了整个家庭或家族的门面,为了鲜明易辨,多采用大字短联,而柱联都在宅第以内,则可不拘泥于字数,有些高柱可书数十字,创作空间更大。柱联以抒情言志、劝勉子弟的格言联应用较多,也有不少写景咏物联。广西北部湾有众多柱联,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最有特色是描写地方风情的那些抒情言志联,是对本地自然风光及独特民风的展示。

浦北大朗书院的柱联都很有特色,其中除书院大门外檐石柱联外,其余6副柱联皆以鹤顶格嵌入“大朗”两字,加上书院门联共有7副嵌名联,成为书院一绝。以下选其中4副为例:书院大门外檐石柱联为“根柢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须撷古人之精华,莫徒分汉宋门户;宾兴先三物,孝友睦姻任恤,但得多士为倡导,庶蔚成邹鲁乡风。”上联开宗明义,点明书院之根在于弘扬儒家经典,只要是精华都可学习吸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宾兴先三物”典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孝友睦姻任恤”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玄注:“任,信於友道。恤,振忧贫者。”又《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下联意指教化当以道德为先,若能多得贤达之士以为倡导,必然能令民风淳朴,处处皆如邹鲁。全联紧扣书院,述其职能、明其宗旨、表达见解、描述前景,可谓内容丰富、导向鲜明,展现了书院的人文特色。这副长联镌刻于书院大门外高大的石柱上,正是迎讶往来学者、访客的第一副联,如此佳作自然为书院增色不少。

书院大门内檐石柱联为“大开珊网,宏收宝物千枝,要培成管乐奇才,与我国家出力;朗膜冰壶,澈印道心一片,莫误认陆王宗旨,坠他佛老空谈。”珊网即珊瑚网,指捞取珊瑚的铁网,典出《新唐书?西域传下》,引申指网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合浦自古就以盛产珍珠、珊瑚等海洋珍宝而闻名,这里用“珊网”典故,恰好能与合浦之地方特色相配合,可谓相得益彰。“管乐”指管仲、乐毅,二人为古代将相奇才。管仲相齐桓公,春秋称霸;乐毅作燕昭王将,攻齐,克七十城。“陆王”指陆九渊、王守仁,二人是宋明时期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曾被认为是儒学异端。“佛老”指佛教与道家学说,也被看作是儒学异端。上联提出了要广揽天下英才而教,愿将他们培养成象管仲、乐毅一样的将相奇才,为国家强盛效力;下联视心学、佛教、道教等为异端空谈,表明坚守正道的坚定信念。这副柱联开宗明义,嵌字自然,阐述了大朗书院欲倾力尽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宗旨,镌于此处十分恰切,令求学者及访客豁然开朗,一见倾心。

二座屋檐石柱联其一为“大者法,小者廉,治国视诸斯,于乡可观王道;朗如珠,润如玉,为学亦若是,何地不出人才。”《礼记?礼运》中有“大臣法,小臣廉”的说法,意思是指大官尽忠,小官尽职,各尽其责。如珠如玉者,言为人高洁,心地澄明。“何地不出人才”意指合浦明珠举世闻名,此地自然是人杰地灵,虽非中原儒乡,亦是人才辈出。这一联论述治国之理及为学之道,并张扬了本土文人学者的自信之情,写作手法上逻辑严谨、章法可观、富有哲理、善于启发,堪称佳作。

后座木柱联其一为“大敞规模,振我家祖泽宗功,居同里,祀同堂,俎豆春秋绵奕叶;朗悬衡鉴,蜚他日英声茂实,后立言,先立德,王侯将相兆初桄。”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绵奕叶犹言世世代代如瓜瓞绵延发展。鉴,镜子。桄通横,原指横木,梯上的横木即可称为桄,因而引申出阶梯之意,初桄意为初阶、初始。上联叙同宗之亲,当齐心合力振奋家声,延续德泽;下联指明立德立言就是成就大业的基础,表达了对后世兴旺发达的殷切期望。

这些楹联可以说是对大朗书院精神宗旨的精辟概括,文字与建筑相映生辉,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几联都较好地展示了合浦的地域特征以及北部湾人民尊师重教、继往开来、勇于进取的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朗书院诸联文辞典雅,且基本合律,显然出自文士手笔,嵌字手法更表明了是有针对性的创作。大芦村现存的众多楹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民间古联或是改编格言俗语而成,这些多为通用联,辗转传诵亦能造成讹误,因而有不少联句存在对仗不严谨及出律这样的问题,未能从形式美这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楹联的艺术性。

三、梁联、屏联等其它楹联也各有寓意,体现楹联的教化功能

灵山大芦村的顶梁联对多是歌颂家族祖先的功德和勋劳的。如镬耳楼太公座顶梁对联其一为“祖有德,宗有功,惟烈惟光,永保衣冠联后裔;左为昭,右为穆,以飨以袍,长承俎豆振前徽。”意为祖宗功德显赫长佑后人,永保家族兴旺。其二为“神之格思,无远弗届;道则高矣,日监在兹。”这是一副集句联,言道之境界虽高,却无所不在,人人都在其监察之下,将此联作为格言警示家人要时刻端正言行。镬耳楼旁屋神座顶梁对联为“祀事孔明,以介景福;仁新惟宝,追配前人。”勉励后人应重视祭祀,继承先人的宝贵德行。

大芦村的屏联有:“洗爵执笾,惟循宗庙之礼;燕毛序齿,当思兄弟孔怀。”“爵”“笾”皆祭祀礼器,祭祀人的身份不同,所执器物亦不同。“燕毛序齿”是说宴饮时当以长幼别座次。这一联意为家人当各安身份,遵循礼法,尊长敬老,可保家族和睦。“好把格言训子弟,须寻生计去饥寒。”这副联教育子孙当勤奋学习,追求事业的成功。“读古人书,留意经天纬地;为后裔法,无忘祖德宗功。”这一联劝勉子弟读书明道,建功立业,泽及后人。

大芦村还有这样一副灯柱联,是劝子弟节俭自立的格言联:“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

这些应用于不同位置的楹联内容丰富、各有特色,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各类梁联、屏联等主要体现了楹联的教化功能,其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劝勉子弟勤学自立、节俭惜福,以保家业兴旺、亲族和睦。这类楹联充分表现出北部湾人民尊儒崇礼、家族和谐、重视子弟教育、耕读传家的敦厚乡风。

广西北部湾的传统村落与古建筑众多,各类楹联都有留存,处处体现着不同特色的楹联习俗。不同用途的楹联各有其特色,恰到好处地点缀于建筑的相应位置,彰显了人文色彩,强化了审美感受。民间的楹联习俗,如大芦村每年重书重挂其代代相传的楹联,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庄重的仪式感,这既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维系地方及家族亲情与和谐关系的一条文化纽带。民间传世楹联的创作水平虽然不尽相同,有些思想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缺乏文学性、创新性,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古老的文字无论其思想内容是否过时,艺术手法是否高明,都是文以载道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对广西北部湾楹联习俗的调研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加全面地收集整理该区域的传世楹联,了解与之相关的民风民俗,将记录与研究相结合,以适应当今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开发的需要,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雨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据宋代张唐英《蜀梼杌》记载:“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其符合如此。”

[3]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明日报,-6-9.

[4]陈秀南.非物民间文学:大芦村楹联[EB/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