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过是想去北京见皇帝,为啥不批准记正统

前言:正统十年(公元年)二月,明英宗朱祁镇收到了一封来自于山东兖州府的奏疏。皇帝陛下只觉得脑壳疼,随口问了一句是不是鲁王又想来京师?看着大太监王振似笑非笑的表情,英宗也只能无奈地表示你去拟一封信,把这事给回绝掉。

庚午,鲁王肇煇奏邹平王泰塍婚礼毕,欲令诣京谢恩。上复书止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王振剧照

算上这次,鲁王朱肇煇在十年时间里,已经四次上疏请求赴京朝觐。从辈分上来说,鲁王和英宗的祖父仁宗朱高炽相同,是他的叔祖。从年龄上来说,此时的鲁王已经五十八岁,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他为何如此执着于去北京,整个鲁王家族在正统年间又有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正统年间鲁王府轶事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除了不靠谱的首封鲁王朱檀外,自朱肇煇袭封鲁王后,整个鲁藩的风气为之一振。朱肇煇“居国简静,奉法谨礼”,在永乐时代便深受太宗朱棣的喜爱。

世子金宝

不过有时候百密难免一疏,宣德元年(公元年)汉王之乱后,朱肇煇“请诣阙贺”,惹来了宣宗朱瞻基的不满。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亲二叔,这场皇室内乱被皇帝认为是“此家之不幸事也”。鲁王此举被认定讽刺朝廷,宣宗随后就用停发鲁世子金宝的方式予以报复。

明代世子金宝实物

当时鲁王诸子已经到了册封的年龄,朝廷造好了安丘王、乐陵王和钜野王的镀金银印,却唯独漏掉了鲁世子的金宝。朱肇煇自己就是世子出身,有没有金宝他心里能没数么?但是他敢和宣宗去提么?他不敢。不知天高地厚的汉王和晋王是什么下场,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一直到宣宗驾崩,新天子英宗继位,缺位了近十年的鲁世子金宝才给了鲁府。

甲午朔,赐鲁世子泰堪金宝。凡封亲王世子,例赐以金册、金宝。宣德二年册命泰堪时宝未赐,至是始赐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

王府官违制

正统二年(公元年)五月,朝廷遣行在礼部右侍郎王士嘉为正使,行在吏科等科给事中邓籥为副使,持节封鲁王第五子朱泰野为东阿王、第六子朱泰塍为邹平王,册训科徐鷟之女徐氏为东阿王妃、百户项通之女项氏为邹平王妃。又命汤文瓒为宗人府仪宾,配鲁王第四女福山郡主。

这里补充一句,这位汤文瓒来头可不小,他是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的曾孙。祖父汤軏,晋王护卫镇抚。父亲汤昇,鲁府仪卫司典仗。

信国公汤和剧照

册封仪式结束后,鲁王让门正简宁(王府宦官)拿着鲁王令旨,去北京领东阿王妃和邹平王妃的冠服以及仪仗。行在礼部没有多想,把东西交割以后才向朝廷上奏。然而此时的明英宗年纪虽小(十一岁),政治敏感性却很强,直觉告诉他此事不正常,于是让礼部去查先朝故事。

不曾想仪制司郎中刘孟铎等人胆大妄为,告诉小皇帝档案都在南京,我们查不了。言官们一看这还得了,立刻对行在礼部尚书胡濙发起弹劾。最终刘孟铎等人下狱治罪,糊弄大领导的后果就是这么严重。

上问先朝故事有王府以令旨诣部领物例否,令该司官具陈。仪制司郎中刘孟铎等奏洪武、永乐间案牍在南京,无以检阅前例。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濙等妄奏及王府官违制之罪。上宥濙等及王府官,令勿再犯。下孟铎等狱治罪。—《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二》

茶引案

正统五年(公元年)六月,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向朝廷汇报一桩和鲁王府有关的茶引案。在朱棣迁都北京后,设置了南京守备一职,节制南京诸卫所,并掌南京留守、防护事务,可谓是南京地面上第一实权人物。至于李隆,不是靖难元勋襄城伯李濬之子,更在跟随朱棣北伐时屡立战功。

当时鲁府长史司军士周雄奉命前往直隶常州府购买茶叶,并以武进县的运茶船运回兖州。路过瓜洲之时,遭到巡检司的检查,发现这些茶叶根本没有引照。所谓的引照就是茶引,即朝廷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

驸马都尉欧阳伦剧照

当年驸马欧阳伦运私茶出境,就被太祖皇帝直接赐死,要知道他的妻子安庆公主可是马皇后的亲生女儿。故而这一次事涉鲁王府,李隆不敢隐瞒,第一时间向皇帝上奏。当然和当年欧阳驸马几十大车相比,鲁王府不过一船茶叶,因此英宗将此事轻轻揭过,只是告诫鲁王府长史司不可再犯。

上以王自买用,且宥其人。令领茶还府,户部移文长史司不许再犯。—《明英宗实录卷六十八》

生母去世

当年朱檀去世之时,朱肇煇只有一岁半。而他的嫡母汤氏不久就“归宁侍疾”,回老家凤阳照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爹信国公汤和。所以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汤和去世之前,基本都是由戈氏将朱肇煇拉扯长大。可以说朱肇煇日后能够成为一代贤王,其母居功至伟。

正统五年(公元年)十月初九日,鲁王朱肇煇生母戈氏去世。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史书中对戈氏的称呼是“鲁荒王妃”。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掘了戈氏墓,出生的圹志也证实了这一点。

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煇,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七十二。—《鲁王妃圹志》

鲁荒王墓出土文物

朱肇煇嫡母汤氏薨于宣德八年(公元年),不过比戈氏早去世七年,朝廷怎么会在洪武二十三年封戈氏为鲁荒王妃呢?唯一的可能是戈氏被封为次妃,而在圹志中鲁王为了生母脸上贴金,将她称为王妃。

鲁王护卫

鲁王的兖州护卫人数虽然不多,但对于朝廷来说蚊子肉也是肉,最好是不要控制在藩王手里。在迁都北京之后,京师每年的粮食供应来源,主要是南直隶和浙江一带的漕粮,宣德年间最高曾达余万石。

如此多的漕粮由水路北上,自然需要相当数量的护粮军,永乐年间山东都司就曾抽调鲁王护卫旗军一千三百人运粮。但在宣宗继位后,鲁王以修理王府为由拒绝征调。宣德五年(公元年)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对此提出弹劾,朱肇煇才不得不命本府护卫继续运粮。

宣德八年(公元年)十二月鲁王妃严氏去世,朱肇煇再次撤回护卫官军,让他们去为王妃造坟。然而坟园完工之后,鲁王闷声发大财,直到十五年之后的正统十三年(公元年),依然没有交出护卫军。山东都司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上奏朝廷,此时早已亲政的英宗严令该部护卫于正统十四年(公元年)“仍旧儧运粮储”。同时因为山东境内黄河沙湾段屡屡决口,又抽调鲁府护卫七百余人前去协筑堤坝。

壬子,先是,鲁王肇煇妃薨,奏留护卫运粮军造坟。朝廷允其请,命于济宁等卫所拨军补运。至是,坟已久完。各卫诉差役繁重,且平山、东昌卫达官数多,乞量存军守备,仍以护卫军儧运。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大运河

运粮是件苦差事,万一途中遇到风浪翻船,损失还要自己来赔。朱肇煇顶住压力,给了本府护卫十多年休养生息的时间,难怪会深得军士们的拥戴。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之时,曾经包围了兖州城。护卫军能够登城拼死作战,焉知不是历代鲁王恩泽所致?

鲁王的朝觐之心

永乐年间,朱肇煇曾经四次在济宁州接驾,两次前往南京朝觐四叔朱棣,不过却从未去过迁都之后的北京。宣德元年汉王之乱后朱肇煇想去朝觐,估计没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但是在宣宗以停发世子金宝作为惩罚之后,整个宣德朝朱肇煇都没有再开口请求朝觐。既然如此,怎么到了正统朝他又那么积极了呢?我们来数一数这四次请求赴京,都有什么背景。

第一次:正统三年(公元年)三月

就在半年前,英宗因为朱肇煇以鲁王令旨领取王妃仪仗一事发了脾气,惩治了仪制司郎中刘孟铎等人。鲁王在宣德年间吃过亏,生怕小皇帝也像他老爹一样给自己穿小鞋,不顾自己已经五十一岁高龄,上奏请求朝觐。

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态度,表示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希望皇帝不予追究。毕竟《皇明祖训》中写得清楚,如果亲王辈分比皇帝高,年过五十就无需朝觐。所以英宗在回信中特意点明了“年高”二字,表示我已经清楚了你的诉求,不必担心。

辛卯,鲁王肇煇奏请朝京。上以王年高道远,跋涉不易,复书止之。—《明英宗实录卷四十》

明英宗剧照

第二次:正统四年(公元年)五月

两个月前,兵马副指挥李浩之女被册为钜野王继妃。钜野王朱泰墱是朱肇煇第四子,宣德二年(公元年)的时候,北城兵马副指挥蔡祥之女就已经被册封为钜野王妃。所以这位李氏,只可能是继妃。

但是就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鲁王却提出让钜野王到京师来谢恩。这是自己来不了北京,也要让儿子来看一看皇宫么?英宗哭笑不得,以“道里跋涉”为由予以婉拒。

第三次:正统七年(公元年)六月

当年五月,十六岁的英宗大婚,皇后是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之女钱氏。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由大明门经承天门、午门和奉天门入宫的皇后。

作为宗室元老,朱肇煇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想来京凑个热闹,说实话也不算过分。英宗当然不会同意,但是也感谢了叔祖的情意。

甲辰,书复鲁王肇煇曰:“承喻欲来贺立中宫,足见亲厚之意。但道途跋涉非易,可不必来。”—《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三》

皇后钱氏剧照

第四次:正统十年(公元年)二月

回到本文开头,鲁王在第六子邹平王朱泰塍完婚之后,又想让他赴京谢恩。

这里有一个问题,邹平王妃项氏的册封时间是正统二年(公元年),上文在王府官违制这一节中提过。而据《实录》,项氏的去世时间是正统六年(公元年)二月。则朱泰塍和上文钜野王朱泰墱一样,也有了一位继妃,只是《实录》失于记载。

结语:作为鲁藩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朱肇煇可谓凭一己之力光大了整个王府。正统年间除了私买自宫男子以外,鲁王没有其他失德之事,在宗室之中也算是一股清流。贤王之誉,诚不为过。

土木堡之变前鲁府世系图

至于屡屡请求赴京朝觐,也不外乎是一种政治手段。正如上文的分析,正统三年那次,是生怕朝廷对自己有误会,毕竟当年宣宗给他留下的阴影面积可不小。正统七年那次是为了庆贺册立中宫,也无可厚非。唯一奇怪的是要让两个娶了继妃的儿子赴京谢恩,不知道有什么说法?不解。

至于鲁王家族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间又有什么故事,我们放在中再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