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5竹林七贤砖画

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00522/7915776.html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篇》

竹林七贤生于乱世,虽然后世获得高名,但假如让他们重新选择的话,怕是没一个人愿意继续本来的生活,后人的仰慕,就好比让他们“留骨而贵”,事实上,他们可能更愿意“曳尾涂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象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袁世凯(河南6——袁林)、竹林七贤这些名头太响的人是很难写的,所以前两人只是轻描淡写几下,不敢多评论。前日有朋友要求聊聊竹林七贤,而笔者最留意的历史就是魏晋史,从中感悟最深的也是魏晋名士,因此决定勉强试试!

本号向来为古迹之游,竹林七贤与江苏有啥联系?上个世纪,南京及附近地区的南朝墓中,曾经出土了多幅竹林七贤砖画,不过里面人物是八位:竹林七贤+荣启期,这应该是最早的竹林七贤画像了!据说有可能是顾恺之所作。

请横屏:

先看七位同志的生卒年:

嵇康:—年

阮籍:—年

山涛:—年

向秀:?—年(存疑,但一定是年以后)

王戎:—年

刘伶:?—?

阮咸:年左右(稍长于王戎)—年以后(其子阮孚年生)

竹林七贤生于魏晋乱世,将其生卒年与魏晋重大事件对照,就容易理解了,画张图:

阮咸、向秀生卒年不能确定,故以蓝线标注。阮咸以寿终,其子阮孚(江苏4——宋祎情史)生于年,故生卒年尚可推算;向秀在嵇康死后入朝为官,卒年当在年以后,唯生年不易知晓,但七贤中阮咸、王戎最年少,向秀应该比此二人年长;刘伶生卒年完全不详,没法标出,推测应当死于嵇康之后。

最早“竹林七贤”这个称谓的是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用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后者已佚):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於竹林,号为七贤。——裴松之注《三国志》

孙盛为东晋中期人,去嵇康等不到百年,且孙盛“词直理正,咸称良史”,记述应该没有问题。后来的《世说新语》中也有类似记载,但值得一提的是,庾亮曾经否认过“竹林七贤”这个提法:

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也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紲。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世说新语》、《晋书》

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论,皆好事者为之也。”——《世说新语》梁*刘孝标注

还有谢安声称自己是胡编乱造的:

“袁彦伯(袁宏)作《名士传》成,(刘注: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濬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见谢公(谢安),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尔,彦伯遂以著书。”——《世说新语》刘注

其实“竹林七贤”这个称谓,不可能是嵇康等人自封,本就是后人所标榜。庾亮大约出生于公元年,那会竹林聚会早散了,而且庾亮“任法裁物”,对竹林所作所为不认可,当侄子问他这个问题时,作为长辈的他当然会选择否定!比如你年幼的子侄问你,抖音好玩不?你是不是也会板起脸回答“中朝所不闻”?而谢安出生于江左,年纪更小,“江北事”显然也是道听途说,非亲身经历。无论“竹林七贤”称谓是出自孙盛或袁宏,抑或其他人,都是合乎情理的,不能因此而否认竹林聚会的存在。

竹林聚会的地点,在河内(黄河与太行之间)山阳县,即今河南修武、焦作一带,著名的云台山景区之南,这点是没有疑问的,有向秀的《思旧赋》为证。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入朝为官,从洛阳返回老家河内,路过山阳嵇康旧居,写下此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远京即洛阳,从洛阳向北返回,并渡过黄河,然后经过山阳旧居,方位完全一致!(史料经常会错,尤其是魏晋这一段,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一定不会错)

嵇康、阮籍、山涛、吕安四人相识较早,应该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前,那时候的山涛还没有出仕,四人经常“聚会”。七贤全部聚齐的时间,应该是年的高平陵事变之后,这时司马氏掌权,阮籍已经在做官,正是在他的“郎舍”里,遇到同事的儿子王戎,王戎15岁遇到阮籍,王戎生于年,年正好15岁,因此“七贤”聚齐的话,必定是年之后。而山涛最迟在年就再次出去做官(是司马师举荐,司马师死于年),到公元年,山涛升任吏部郎,举嵇康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因为这件事,嵇康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痛斥,所以“七贤”聚齐的下限最迟为年,甚至应该是山涛出任司马氏官职的年之前。其实,七贤真正的聚齐的时间可能并不多,多半是有人缺席的,而且,聚会非只“七贤”,还有嵇康的好朋友吕安,如果东晋人加上吕安,炮制个“竹林八贤”出来,也不足为奇。

下面分述

一、嵇康(字叔夜)—年

嵇康的先祖,本姓奚,会稽上虞(浙江6——剡溪、曹娥江)人,因为躲避仇家(得罪山越了?上虞山越多)而迁到谯国(谯之铚县,西晋谯国在谯郡)。

康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兄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三国志》裴注

有点怀疑嵇康父亲名字,因为嵇康之子名嵇绍,嵇康不太可能给儿子起个与父亲音形都相似的名字吧。其兄嵇喜,有才干,曾任扬州刺史,官职很高,嵇喜其实是个大好人,可是竹林这些家伙经常欺负他: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康弟)出户延之,不入,题『凤』字于门上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康返,解之曰:『此凡鸟也』」——《世说新语*简傲》

是不是对竹林七贤有点反感了?

嵇康很小就失去父亲,而得“母兄”抚养,这位兄长应该年纪较大,死在嵇康之前,而且不是嵇喜: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与山巨源绝交书》

喜为康传曰;「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脩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以为神仙者,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著养生篇。知自厚者所以丧其所生,其求益者必失其性,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於尘埃之表。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盖求之於宇宙之内,而发之乎千载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焉。」——《三国志》裴注

嵇喜不会在嵇康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作传,所以嵇喜活的比嵇康长,那“新失母兄之欢”之母兄,一定是另有其人。

“谯”,熟悉三国史的朋友知道,这里是曹操老家,曹魏五都之一,有大量曹魏宗室存在,曹操之子曹林曾封谯王,而嵇康之妻,就是曹林的孙女!虽然曹林是曹操之子,但曹魏防宗室比防贼还紧,相对别的王朝,曹魏宗室不算多有权势,所以门第不高的嵇康才有可能攀上这门亲事,当然,嵇康“龙章凤姿”,人格魅力极具,也是曹家看上他的原因吧。

嵇康本门第不高,与曹氏联姻,自然会让他倾向于支持曹氏。另外,在曹魏版图上,包括谯国在内的东南地区是曹氏的忠实支持者,这种地域化的政治倾向必定会深深影响嵇康。年高平陵事变后连续发生反对司马氏的“淮南三叛”即是明证(三次均为南方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发起,分别为年的王凌之叛、年的毌丘俭文钦之叛、年的诸葛诞之叛,这几个哥们大部分都是狠角色,有空聊),而东北、西北地区则没出现反对司马氏的事件。原因是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频繁攻打关中陇右(甘肃2——街亭古战场),司马懿多次前往抵挡,关陇地区大多是他的老部下,是他的支持者(甘肃7——木门道三国古战场);东北地区公孙氏又是司马懿平定,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他杀死;于是曹魏地方实力派中不服司马家的,就只剩下驻扎在今安徽寿春、以防御东吴的淮南军了,淮南起兵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无人响应,中枢地区又被司马家牢牢控制,所以才“淮南三叛,腹心不动”,最终司马家平定叛乱,曹魏最后翻盘的希望也宣告破灭,已经是孤家寡人的魏帝曹髦只好孤注一掷,于公元年率卫士攻打司马昭,被杀,是为“甘露之变”。

年高平陵事变时,嵇康已经26岁,如果说发生在洛阳的司马懿疯狂屠杀曹爽一党,还能说较远的话,后来连绵七年的淮南三叛,已经是发生在自己家乡的事情了,“家世儒学,少有俊才”的他不可能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