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房,入清供,是中国古代文人逸趣所在。与岁朝清供不同,文房清供美妙的兼具实用性与赏玩性,于汉代即以出现。至宋时蔚为大观,宋代赵希鹄撰写《洞天清禄》,即为文房清供之专著,而林洪《文房图赞》,更将十八种文房用品,赞为“十八学士”。但此时文房清供之中,尚不见笔筒的身影。盖因笔之搁置,早期为笔格及笔架居多,而口底相若,呈筒形的笔筒,却出现较晚,伴随着明清时期竹刻一同兴起。
明清两代笔筒材质纷繁,大抵竹、木、象牙、瓷、玉、漆、铜皆可为之,并且于明代,以竹木为材方入清供,《文具雅编》中论及笔筒,认为“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这一情况在清代康熙时期,巧然发生变化,康熙朝瓷质文房方兴未艾,其中尤以笔筒最为出色。
清康熙釉里三彩雕玉堂富贵图笔筒
H:15.5cm
款式:「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记录:纽约苏富比,年4月18日,编号;
伦佳士得,年11月6日,编号;
此笔筒口底相若,胎体厚实匀称,器内及器外底留有修胎镟纹。外壁以通景式描绘玉堂。以青花留白饰玉兰,以釉里红饰牡丹,以青花饰枝叶,并以青釉点缀山石。青釉积厚处,色呈浓,更显出石头层叠质感。虽多种高温釉彩同时使用,却设色淡雅,依然呈现出恬淡安静的气氛。外底稍内凹,中心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寄托款。
附图LOT底款图
此类笔筒除本品外,也有山水为饰并署康熙本年款者。参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图载于《故宫藏瓷·清彩瓷(一)》,香港,年,图版1;另一展览于《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年,编号。
附图LOT,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乾隆时期笔筒不仅烧造数量大增,而且器型、装饰风格及纹样皆极富变化。器型或为圆形、四方,或为六方、八方,装饰风格又有青花、粉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纹饰题材更为包罗万象,但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无疑为御题诗文类笔筒。
LOT清乾隆御制墨彩六方御题诗文笔筒
H:11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LOT诗文(左右滑动)
附图LOT底款图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曾赞叹:“康雍乾三朝绘画不题字之品为最多,有题字者较少,若题字必精楷,又以御制诗为至珍贵。”笔筒以六方为形,口底相若,底承六如意足。口沿描金,内外壁与底皆罩白釉,每一面皆做矾红四方倭角开光,内以墨彩御题诗为饰。
附图LOT《题蒋南沙先生画屏五景-苍松牡丹》
《乐善堂全集》·卷三二《题蒋南沙先生画屏五景-苍松牡丹》
锦绣堂中开画屏,牡丹红间老松青。
日烘始识三春丽,岁暮犹看百尺亭。
夭矫拏空欣得地,辉煌散彩正当庭。
一般都是生生意,坐对从知笔有灵。
钤印『惟一』『惟精』
附图LOT《乐善堂全集·卷三五》《秋水芙蓉》
《乐善堂全集·卷三五》《秋水芙蓉》
秋水盈盈漾远空,芙蓉寂寞碧波中。
难将冷艳供群赏,且趁寒晖放晚丛。
绿盖光沉擎玉露,霓裳彩褪老金凤。
爱看三五星似,漫忆繁华十里红。
钤印『乾隆』『宸翰』;
附图LOT《乐善堂全集》·卷三五《赋得白菊为霜翻蒂紫》《赋得野径寻梅见小春》
《乐善堂全集》·卷三五《赋得白菊为霜翻蒂紫》
霜华点染素花寒,枫叶纷披柳叶残。
篱下爱看白玉盏,枝头忽作紫金盘。
晚芳摇落香犹在,冷艳依迟秀转攥。
我是诗人亦花史,一番吟赏一番看。
钤印『乾』『隆』;
《乐善堂全集》·卷三五《赋得野径寻梅见小春》
幽谷香凝冰玉腮,寻芳才见一枝开。
雪过野径行行远,春到山村得得来。
最爱轻盈含数点,莫愁狼藉落成堆。
明窗雅助新诗兴,坐上曾延萼绿陪。
附图LOT《乐善堂全集》·卷三九《稽古斋燕集咏牡丹二首》
《乐善堂全集》·卷三九《稽古斋燕集咏牡丹二首》
华堂晴旭散氤氲,篆袅沉烟宝鸭熏。
满径芳菲迎座百,一天风景与诗分。
芝兰秀砌惭康乐,锦绣妆春意鄂君。
正是升平欢赏足,曲栏干畔已斜曛。
钤印『比德』『朗润』
富贵韶光撩眼新,筵开不用籍文茵。
烘晴婀娜羞开魇,带露胭脂半点唇。
栏外香招蛱蝶多,庭前风度绮罗频。
可知白雪无能和,诗意春情属主人思。
钤印『宸』『翰』
附图LOT崇敬殿,乐善堂匾额
此六首皆出自乾隆皇帝居藩时期诗文作品结集《乐善堂全集》,乐善堂为乾隆为宝亲王读书处,雍正八年秋,弘历编其所作经说、史论、序跋、杂文、诗赋为《乐善堂文钞》十四卷,又称《庚戌文钞》。乾隆元年,皇帝“爰取庚戌文钞所载存十之三,续作未订入者存十之七,总为一编共若干巻”(《乐善堂全集定本》四库全书本干乾隆自叙)而成《乐善堂全集》四十卷。
该集不同于之后的诗文作品或由文臣捉刀代笔,真赝不明,《乐善堂全集》中诗文皆为弘历亲作“乃朕夙昔稽古典学所心得”,于乾隆二年付梓行世,本品六首御制诗皆出自其中。其后乾隆二十三年,降旨收缴改订《乐善堂全集》,谓之:“今日偶阅《乐善堂集》,缘初刻所存卷帙颇繁,其中多有不甚惬心之句。”令儒臣蒋溥重新编次,厘为定本三十卷。较之《全集》“存者十之五六云”。故如本品之中所题《稽古斋燕集咏牡丹二首》、《赋得白菊为霜翻蒂紫》皆于定本中删去。
附图LOT《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
附图LOT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清文件》)记录:“乾隆七年八月十一日,奉旨着...御制诗句画山水壮罐甚好,令唐英不独此壮罐款式,别样瓶亦照有诗句山水花卉烧造。”,此条记载为目前文献所见最早乾隆帝下令大量烧造御制诗之记录。
其后于清档中尚有一条记载:“乾隆十七年,十月十六日,王常贵交御制诗四套,传旨,着赏唐英,嗣后烧造磁器,应用诗之处即用此诗捡选烧造,不必用《乐善堂》诗文。钦此。”此处御制诗四套即乾隆十四年刊定之《御制诗初集》,由此可知题写乐善堂御制诗之下限。故乾隆十七年以前官窑上的御制诗主要来源于乾隆二年本《御制乐善堂全集》,十七年之后则改为以乾隆皇帝登基后所作的诗文为主,如此件题写《乐善堂全集》收录诗文之瓷器,当做于乾隆十七年及以前,即厥功至伟的唐英督陶期间。
遍查公私著录,馆藏六方笔筒,大多为一面诗一面画之装饰风格,例见南京博物院藏粉彩花卉纹墨彩御题诗六方笔筒例,参见《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
附图LOT《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方笔筒例,见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页-,编号70;及页-,编号71;
附图LOT《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页-,编号70
附图《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编号58
附图LOT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编号59
所藏59号御制诗方笔筒底心同本品皆以红料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该笔筒据廖宝秀女士考据或为乾隆七年《活计档·记事录》所载之“洋彩诗意方笔筒两件”,墨彩书写字体及款识皆与本品结字相类,加之诗文内容,或可证二者同属此一时期唐窑“试造新样”呈进之御品,而全器无纹仅以御制诗为饰则更为罕见。
唐英与清代官窑督造事业结下伴随终生的不解之缘,而于其悠長的榷陶生涯中,除供御瓷器外,更有一种自用或馈赠亲友之作,多为各式文房小品,常属唐英斋室名号,将隽公之精神意趣折射于陶瓷之上,文雅而精巧。
LOT清乾隆墨彩唐英风格云龙纹笔筒
H:9.5cm
此笔筒口底相若,造型小巧隽秀。外壁以墨彩通景饰绘墨龙图,浓云重裹,以墨彩绘饰的乌云之中,有苍龙腾挪于其间,云气从龙而动,龙身若隐若现,龙首、爪、背脊等显现之处,描绘生动而详实,威风凛然,大有破壁之势,其龙纹遵循三停九似之原则,运用不同浓淡之墨色描绘,还划以细若毫芒之鬃髯,使其外观与质感愈加逼真。知白守墨之法运用得当,隐现之龙身只占画面中段,大片留白处则以淡墨染烟云变幻,突出龙踞云端之空间感,愈显滂沱气韵,声势夺人。烟云浅淡之处双行行书“龙以水行又出火中,水火既济风动云从。珠山环翠亭制”及钤印“珠山”篆书款。
通景图
整器描绘纹样及行书皆似出自唐英之手笔,其对墨龙纹样尤为钟爱,曾做画龙诗,并于其手稿中提及“指日春雷震太空,甲麟头角势英雄。乘云带雨飞千里,吸露呼风上九重,掷扙葛陂仙法大,点睛僧壁巧人同。恩波桃浪溶溶暖,一任遨游四海中。”旧人诗。此诗曾题于原中国文物总店收藏「陶铸」款墨彩云龙纹题句天球瓶,参见《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明清彩瓷和颜色釉》页,图76。该纹样粉本出自宋画家陈容的墨龙图,唐英赞叹墨龙绘饰如仙法,比拟点睛之妙。
附图LOT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陈容墨龙局部
其后于手稿中,唐英说明此诗为友人画龙见赠并缀以诗,遂“和其原韵答之”——生龙无人见,画龙写其意。在田与在天,见者易曰利。尺木待朝天,泥蟠不择地。云路试飞腾,渊潭抱珠睡。金壶墨浪翻,霖雨作世瑞。尘眼昧端倪,首尾谁测识。八十一鳞成,天矫自灵异。”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七日蜗寄居士作。
附图LOT唐英手稿画龙诗
以上诗文所题记时间为乾隆十三年,故此类墨龙纹样或应于此后绘制烧造。对比此二者纹样及装饰风格皆十分接近,而所画三爪腾龙,也符合朝廷对民间用瓷礼制规格要求。唐英于呈给乾隆的《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曾有不能僭越黄釉器及五爪龙等提议,虽乾隆御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价。”否决了唐英对五爪龙次色瓷器运京处理的动议,但于唐英所绘自用龙纹器皿之中,仍仅为三爪龙,彰显对皇家威仪之维护。
诗文局部图
背面题记及钤印,皆非唐英制器常见落款,纵观目前存世唐英自制器皿当中,多见使用其字号、堂名等署款,提及御窑厂地方名称者鲜见,墨彩笔筒一例,题“戊辰嘉平月敬书于陶署西轩”,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英白底墨彩四体书笔筒,馆藏编号新;而珠山环翠亭,作为唐英经常闲暇登临之所,于其诗中亦多作吟咏,如“署冷官闲游足健,一亭环翠珠山阿”;“庄生梦里翩翩蝶,环翠珠峰夜夜还。唐英痴爱环翠亭,于其戏曲专辑《灯月闲情》之《虞兮梦》中,唐英化身陶成居士自白:“这官署中有座珠山,绝顶上有个环翠古亭。公余游泳其间,颇堪登眺栖止。”可见唐英对环翠亭钟情之至。
尚有一例墨彩云龙笔筒,为暂得楼胡惠春旧藏,后捐赠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于《清瓷萃珍—清代康雍干官窑瓷器》,年,图85,背面同题前述画龙诗文。此笔筒即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取宋人意蕴,诗文内容与画面互为诠释,相互辉映,呈现完整文人画于陶瓷文房之上,以致本品文气荡漾,苍隽殊常。
(附图LOT《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明清彩瓷和颜色釉》页,图76)
附图LOT林业强,《台阁佳器》,图版14
据叶氏《再续印人小传》称:「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诗有清思,榷两淮、九江,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年,在唐英长达二十八年的榷陶生涯当中,不但为清宫烧造过许多精彩绝伦的旷世佳器,亦有署款唐英斋室名号之文人雅物,常见署款有“陶铸”、“隽公”、“蜗寄居士”等,本品即为当中的一款,文雅而精巧,藉此可鉴唐英之文人性情与意趣。
LOT清乾隆唐英制墨彩诗文笔筒
H:10.5cm
诗文图
此笔筒即以墨彩行书诗文两首
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应知海岳低。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剪翠峰齐。
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前朱文小章引首「片月」
后钤「陶」白文印、「铸」朱文印压角
上苑春何早,繁花已满林;
笑迎明主仗,香拂美人簪;
地接楼台近,天垂雨露深;
晴光来戏蝶,夕景动栖禽;
欲托凌云势,先开捧日心;
试看桃李树,何处不成阴;
芳草随花发,何曾识认春;
但除知己外,都是慕名人。
朱文引首章及钤印
「半山」,「陶」「铸」
唐英一生才华横溢,除榷陶外,诗词、戏剧、书画均造诣非凡,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少人提及。正如高斌为《陶人心语》做序中所书:“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其行书宗法二王、米芾,取诸意态,融其性灵,行笔遒劲洒脱,意气酣畅,即得圆秀之姿,又富逸宕之气。
本品与故宫所藏墨彩诗句笔筒相类,皆取唐代徐氏所作《玄都观》诗入题。故宫例,另首取诗为李白的《王右军》,本品则为唐代王表的《赋得花发上林》。本品二诗皆以山水入诗意,《玄都观》一首以观景寻超脱之路,最终顿悟欣喜“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更于《赋得花发上林》诗后再续作者感悟“但除知己外,都是慕名人。”将其所思所想,寄寓于此方天地,艺术品味独具一格,儒雅成趣。
附图LOT《首都博物館藏瓷选》,頁,图
附图LOT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吉庆装饰题材的运用已臻化境,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乾隆一朝更为突出,此笔筒以婴戏为题,即为传统吉祥纹样,寄托了祈求子孙繁衍昌盛的美好心愿,也让人于无声之处感受到无限童真。
LOT清乾隆御制粉彩五子嬰戏图笔筒
H:10.1cm
記錄:北京翰海,年9月1日,编号
附图LOT底款图
外壁以瑰丽之粉彩绘饰五子婴戏图,一童子手持画戟,挑福磬,身后童子持莲、持如意,戴鬼面,持金锭,寓意吉庆连连,连生贵子,必定如意。戴鬼面之童子亦有驱逐疫病之吉意。乾隆山东《乐陵县志》记载“腊月二十四日俗传送灶……儿童击锣鼓饰鬼面,有傩戏逐疫之遗。”
(附图LOT童子局部图)
附图LOT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编号.
清代朱彝尊曾作《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明清两代,笔筒这种大不盈尺,小不足寸的文房雅器,成为上至帝王,下至士人承载精神风貌之所在。于书斋之中,抒情遣兴,将图样设计与文人意趣完美结合,使精致的雅趣有了妥帖的安顿处。